1.宋濂求学

2.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及注释

3.我须要问的是何氏庐江郡字辈排列顺序,我们知道的字辈是,发,达,谟

4.送东阳马生序写作背景

5.送东阳马生序课解

6.送东阳马生序的译文

金华浦江天气预报15天查询_金华浦江天气

浙江有哪些看日出的好地方?接下来就为朋友们详细介绍一下吧!建议可以去神仙居、雁荡山、括苍山等景点看日出。更多推荐景点请看下文。来看看吧!

1、仙居神仙居

丫蛋绿脚下的仙居,东边是苏丽珂树。

不像其他的山,仙居的每一座山,每一处水,每一处崖,每一处洞,都可以是独一无二的。微风吹过,蝉鸣般的雾气从山间升起,随风流动扩散,仿佛真的误入了神仙的居所。当初阳拨开冬日的云雾,神仙居最昏暗的山景便展现在我们眼前。看山景的时候,不能爬山。但是,如果你不想爬山,只需要沿着蜿蜒的山谷慢慢走,踩在平坦的山路上,就可以欣赏沿途的千仞绝壁和高耸的悬崖,就像在河上划船一样。踩着云朵,万重青山在转眼间过去了。

小贴士:

门票(仅供参考):125元;索道:45-55元

地址:台州仙居县白塔镇南约20公里。

你住在哪里|神仙居山庄

先在景区门口签到。神仙居山庄倚山脚下,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打开窗户就是雾蒙蒙的山景,晚上可以和天上的星星一起睡。可谓梦幻天堂。晚上可以在别墅吃晚饭,饭后散散步,看一会儿久违的星空。然后,你可以早点休息,养精蓄锐,为明天的旅程积蓄能量。

小贴士:

房价(仅供参考):245元起。

地址:台州仙居县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神仙居入口

2、乐清雁荡山

没有飞仙是赢不了的。

雁荡山是一座得天独厚的美丽山峰,在它美丽的水域中隐藏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山峰、洞穴和瀑布。游走在方浩然的意境之间,身心仿佛被其中蕴含的浓郁灵气所浸润,不俗不媚不浓不淡。

可以看日出的地方有很多,最好的是位于灵岩景区北端的白岗尖。天亮了,天气很好,我屏息等你。当初升的太阳跃出水面和天空时,大海充满了金色和红色。笼起雾来,山脚下一望无际的云朵随风升腾,如波涛滚滚,山河壮阔。

小贴士:

门票(仅供参考):50元(注:门票与白天门票不同)

地址:温州乐清市雁荡镇响铃头村,甬台温高速雁荡山出口

你住在哪里

灵峰脚下的香岭头村是游客聚集和集散的地方。路边的小溪清澈见底,农民的鸭子散落其中,肥得很。静居所在的村子,恰好位于夫妻峰上,可以尽可能地将整个雁荡尽收眼底,但可以注意到峰中的树木被附近的鸟儿移动。抬头望去,可以看到山峦起伏,怪石嶙峋,倒映着山脚下散落的村落。瞬间有一种“山中无岁月,人间有千年”的感觉。

小贴士:

房价(仅供参考):688元起。

地址:温州乐清雁荡山灵峰景区谢公路48号

3、临海括苍山

白云随步,险途极至。

看海,与海色相遇,故名苍苍。苍山没有特别的小风景,但是极其雄伟。站在山顶上,你可以看到开阔的山脉。山上的风车日复一日地旋转.

清晨醒来,天空微微泛白,大片的云彩环绕着群山。日出时,山脚下的雾海会上升为云海,风车会在云里出现又消失。雾来时,天空茫茫,风车成了朦胧的剪影。当雾气散去,阳光温柔地洒在山顶,清晰地映出远处的群山。所谓“云到山更好,云到山更好”

山庄星空下的小屋,让你享受一个温暖的冬夜。在这高山上,约上三五好友烧烤聚会,或面朝浩瀚山海,或面朝浩瀚星空,抛开烦恼,来一场美酒狂欢,迎着刺骨寒风,来一顿热饭,也是一件很棒的事!

可以在山上露营,车可以直接开到米筛浪峰,方便装卸露营装备。

小贴士:

房价(仅供参考):小屋200元起;双人帐篷100元起。

自助烧烤(仅供参考):68元/人,限时三小时,提供所有烧烤工具和烘焙材料。

预订电话:0576-85887688

地址:台州临海括苍山曙光碑旁

4、温岭石塘镇

千年黎明梦,唱画石塘。

由山上半米厚的灰色石头砌成的石塘,被石塘山所覆盖,三面环海,石头街道盘踞在海边,狭窄的小巷和面对面的屋檐像欲吻的恋人,被誉为“东方的巴黎圣母院”。

石室里杂草丛生,比很多江南的小资古镇更有生活气息。在这里,你可以沿着洞下的沙滩漫步,聆听那段历史往事;你也可以在清晨走进千年黎明花园,等待天边的曙光。当红日从温柔到炽热到宏大到辉煌,没有人能拒绝一次日出的喜悦,虽然每一次日出最终都会爱上下一次日落,达到新的圆满!

小贴士:

门票(仅供参考):逛小镇不需要门票;曙光花园需要门票到35元。

地址:台州温岭市石塘镇

你住哪里|日出三社

日出建在山上,建在海边。分散的海景石树围绕着岛屿,遵循传统的石屋结构。石材与木材的完美结合,让房间散发出一种古老、神秘却又温馨的气息。在这个最美的民宿住一晚,一砖一瓦,一室一厅,都交织着现代与传统的碰撞。吹着海风,品着一杯咖啡,闲暇时看着花开花落,听着雨声和风声生活就是这么简单惬意。

小贴士:

房价(仅供参考):880元起。

地址:台州市温岭市石塘镇珍珠滩商务旅游度区1号

5、嵊泗枸杞岛嵊山岛

万,海风轻拂,波涛汹涌的同时。

当我踏上枸杞岛,时间慢了下来。这里海水清澈,养殖贻贝的白色浮子在阳光下闪着银光,渔船在碧波中穿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海上牧场画卷。

圣山岛离枸杞岛不远。说起圣山岛,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那个荒芜的村庄:面朝大海,但建筑早已空无一人。就像童话里的绿野仙踪一样美。岛的最东端矗立着东崖绝壁,这是一座几十米高的陡峭悬崖,一直延伸到海里。悬崖之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清晨,红日从海面升起,金色的阳光照耀着海面。这里的日出美得令人窒息。

小贴士:

门票(仅供参考):两岛免费开放,东崖崖需门票至50元。

地址:舟山市嵊泗县枸杞岛;舟山市嵊泗县嵊山镇

你住在哪里|思想者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看海和拍照的小清新,那么地中海风格的“思想者”BB一定不能错过!面朝大海,北靠青山,离海边步行只需2分钟。走进民宿,童话般的布置处处显得随意而细致。窗帘拉开,阳光随着海风撒进房间,站在窗边的悬崖躺在海面上听海浪声。

小贴士:

房价(仅供参考):518元起。

地址:舟山市嵊泗列岛枸杞岛大王村关琦北路12号

6、浦江通济湖

水明艳阳,山空阴雨。

小村庄的生活总是如此舒适,以至于人们忍不住开车去那里。走在通济湖边,虽然没有这里繁华的闹市,也没有海阔天空的想法,但有山有水,谈一谈浪漫就够了

这里没有匆忙,没有焦虑,只有山的绿,山的美,山的凉,还有万年上山文化的传承,千年书画之乡的浸染。日出时,通济湖看起来像一幅画。太阳升起的时候,阳光灿烂,映着蓝天。厚厚的云层镶着金边。轻云红,湖中烟弥漫。它被这灿烂的光瞬间染上了一些绚烂朦胧的色彩。

小贴士:

门票(仅供参考):免费

地址:金华市浦江县城西3公里浦阳河上游。

你住在哪里|Yijing

没有金碧辉煌,只有大自然中最纯净的一缕空气。随意坐在滨水露台上,是一个美好的下午。眼前就是美丽的通济湖。湖面上的水雾太美了,烟雾缭绕,就像女人的面纱遮住了脸,让人浮想联翩。在这里看日出是个不错的选择,在这里和三五好友聚聚聊聊天更是惬意。

小贴士:

房价(仅供参考):580元起。

地址:金华市浦江县吴倩乡十亩村1号(浦江通济湖旁)

7、云和云和梯田

,水天一色影,云海尽是海市蜃楼。

云就像一朵曼妙空灵的云,缠绕着浙南最绚烂的风景,最妖娆的梯田,最灵动的山涧,最淳朴的村落。上方灵动的微风舞动着云朵编织的轻纱衣袖,它化作了云朵的美丽。

清晨,天空并不明朗,我们在1000米的高空。茫茫雾和霾突然汇聚成一片“云海”,借助风时而汹涌,时而涓涓;在它旁边的两座高耸的山峰之间,云不断地被制造出来。当风推不动它的时候,它就会堆积在山顶上,像山顶上堆积的雪。看太阳在这云雾中慢慢伸出头来,在云海的另一端绽放。

小贴士:

门票(仅供参考):80元

地址:丽水市云和县涌头镇

你住在哪里|享乐之家

BB位于云和梯田景区,徽派古色古香的建筑格外清新典雅,让人有“白鹤半青岩半青,幽者有隐居”的感觉。清晨醒来,只觉得耳畔鸟鸣,松涛阵阵,清流涌动。打扮好了,透过窗户望去,只见天高云淡,竹带装饰。这简直是一个天堂。

小贴士:

房费(仅供参考):332元起。

地址:丽水市云和县涌头梯田游客服务中心

宋濂求学

东阳:今浙江东阳县,当时与潜溪同属金华府。马生: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

致:得到。

余:我。嗜(shì)学:爱好读书。

借:借。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

走:跑,这里意为“赶快”。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既:已经,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圣贤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统。宋濂是一个主张仁义道德的理学家,所以十分推崇它。

硕(shuò朔)师:学问渊博的老师。游:交游。

尝:曾。趋:奔赴。

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这里指浦江的柳贯、义乌的黄溍等古文家。执经叩问:携带经书去请教。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辞和脸色。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叱(chì赤)(咄duō夺):训斥,呵责。

俟(sì四):等待。忻(xīn新):同“欣”。

卒:终于。

箧(qiè窃):箱子。曳(yè夜)屣(xǐ喜):拖着鞋子。

穷冬:隆冬。

皲(jūn军)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僵劲:僵硬。

媵人:陪嫁的女子。这里指女仆。持汤沃灌:指拿热水喝或拿热水浸洗。汤:热水。沃灌:浇水洗。

衾(qīn钦):被子。

逆旅主人:旅店主人。

日再食:每日两餐。

被(pī披)绮绣:穿着华丽的绸缎衣服。被,同“披”。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朱缨宝饰:红穗子上穿有珠子等装饰品。

腰白玉之环:腰间悬着白玉圈。

容臭:香袋子。臭(xiù):气味,这里指香气。

烨(yè页)然:光照人的样子。

缊(yùn)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衣:破衣。

耄(mào帽)老:年老。八九十岁的人称耄。宋濂此时已六十九岁。

幸预:有幸参与。君子指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

缀:这里意为“跟随”。

谬称:不恰当地赞许。这是作者的谦词。

诸生:指太学生。太学:明代中央设立的教育士人的学校,称作太学或国子监。

县官:这里指朝廷。廪(lǐn凛)稍:当时免费供给的俸粮称“廪”或“稍”。

裘(qiú球):皮衣。葛:夏布衣服。遗(wèi位):赠,这里指接济。

司业、博士:分别为太学的次长官和教授。

非天质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资太低下。

流辈:同辈。

朝:旧时臣下朝见君主。宋濂写此文时,正值他从家乡到京城应天(南京)见朱元璋。

以乡人子:以同乡之子的身份。谒(yè夜):拜见。

撰(zhuàn赚):同“撰”,写。长书:长信。贽(zhì至):古时初次拜见时所赠的礼物。

夷:平易。

“谓余”二句:认为我是在勉励同乡人努力学习,这是说到了我的本意。

诋:毁谤。际遇之盛:遭遇的得意,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骄乡人:对同乡骄傲。

归见:回家探望。

白话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及注释

编辑本段]整体感知

[编辑本段]注释

[1]嗜:特别爱好。

[2]无从:没有办法。

[3]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

[4]借:借。“”也是借的意思。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6]走:跑。

[7]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8]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礼,表示已经成年。这里即指二十岁。

[9]患:担心,忧虑。

[10]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11]尝:曾经。

[12]趋:奔向。

[13]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14]叩问:求教。叩,问。

[15]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又作德高望重。

[16]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17]辞色:言语和脸色。

[18]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9]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20] 叱咄:训斥,呵责。

[21]至:周到。

[22]复:这里指辩解。

[23]俟:等待。

[24]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表示鞋破)。

[25]穷冬:严冬。

[26]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27]舍:这里指学舍,学校。

[28]支:同“肢”。

[29]媵(yìng)人:陪嫁的女子。这里指女仆。

[30]汤:热水。

[31]沃灌:浇水洗。通“盥”。

[32]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33]容臭:香袋。

[34]烨(yè)然:光彩闪耀的样子。

[35]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36]口体之奉:指衣食的享 用.

[37]太学:即国子监,设于京城,是全国最高学府。

[38]县官:这里指朝廷。廪稍:廪食,即伙食费用。

[39]司业、博士:指国子监司业、国子监博士,都是教官。

[40]流辈:同辈的人。

[41]朝京师:这里指去官后进京朝见皇帝。

[42]撰:同“撰”。长书:长信。贽:初见面时表敬意送的礼物。

[43]夷:平和。

[44]际遇之盛:谓好的遭遇。这里指官位之盛

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腰佩。)

手自笔录。 (手,名词作动词,用手,亲手)

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为热水;今指喝的汤。)

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走)

一词多义

以:1.来 (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

2.把 (以书余)

3.用 (以衾拥覆)

4.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之:1.的 (每借于藏书之家)

2.代词 (走送之)

3.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当余之从师也)

4.无实义 (无鲜肥之味之享)

1.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忧虑,动词)

1.患; ~

2.无冻馁之患矣(忧患,名词)

~

1.故余虽愚(所以,连词)

2.故; ~

2.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特意,故意,副词)

~

1.益幕圣贤之道(学说,名词)

3.道; ~

2.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说,动词)

~

1.色愈恭,礼愈至(周到,形容词)

4.至; ~

2.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到,动词)

~

1.援疑质理(询问,动词)

5.质; ~

2.非天质之卑(本质,资质,名词)

[编辑本段]译文

我小时就极其爱好读书。(因为)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于是)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就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期归还。(冬天)天气十分寒冷,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够弯曲、伸直,也不敢放松(抄书)。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逾越约定的期限。因为这样,许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而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当我)已经成年,(就)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后来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却)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积雪有好几尺厚,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书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用被子盖好,很久才暖和过来。(我)住在旅店里,我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佩白玉加工而成的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得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吃的穿的不如别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这些学生在太学里学习,朝廷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皮袍和绸衣,(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任何问题得不到解决,没有任何要求得不到满足;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天质低下,而是(他的)心不如我专一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君则已经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辩论,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的人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求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编辑本段]问题研究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阐述的?

明确:见板书设计

(解说:本文以记叙为主,适当渲染描绘,笔法简洁,文飞扬,气韵流动。尤以首段对“趋行百里,负箧曳屣于硕师名人求教;俯身倾耳,甘于粗敝为进德修身足乐”的记叙、描述;第2段对“被绮绣,沃甘肥,学有不成怎可怨天?书满栋师常伴,业有不精岂非不专”的记叙、描述,以及二者的对比,从而得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结论,这样的写法更是美妙绝伦,学习时务必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2.补出下列语段中省略的成分。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明确:先达、余、余、余、余

(解说:此题可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能力。)

3.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开篇即点出学习上难以解决的矛盾:“家贫”和“嗜学”,由此引出了求学的艰难: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因此得以遍观群书。苦无名师引导,趋百里外,从师叩问。经过作者的主观努力,顽强拼搏,在付出了无数辛勤的劳动,经历了无数辛酸后,终于克服了学习上“无书”和“无师”的困难,获得了知识,成为饱学之士。作者特别渲染了从师求学的艰难:穷冬时节,穿行在深山大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生活上艰苦异常,粗茶淡饭一日也只有两顿,穿的是破衣旧袍。但这些都未动摇作者求学的意志。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作者最后以“勤且艰”小结自己的学习生涯,想必马生能从中受到启发。

4.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是为了勉励马生专心向学,刻苦自励。因为课文只是节选,参照后文叙太学的优越学习条件,以及对马生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同时,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读来也更亲切平易。

5.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占战胜困难。

6.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7.“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这种态度可取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无论赞同与否,言之成理即可。示例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示例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自从明代开国文臣宋濂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写下《送东阳马生序》后,文中主人公马生闻名于海内外。世代学子以马生精神,刻苦学习,勤奋上进。

600多年以来,浙江东阳马生真名叫什么,是哪村人,有什么事迹,是一直为大家所关心的历史之谜。笔者查阅目前所存的各种东阳茂陵马氏宗谱,多方面论证、核查,认为马生君则(马君则)即为马大同公十八世孙马从政。

马从政先祖马大同为东阳茂陵马氏始祖(844-915),字逢吉,唐越州(今绍兴人)人。在唐代咸通五年(864)任东阳县令,任期满后居东阳松山(疑为今东阳市千祥镇后马至三联镇甘棠一带)。大同公十世孙乔岳公(安恬始祖,1084-1160,字山甫),从东阳松山迁居东阳兜鍪山(今东阳市南马镇上安恬村之双山)前。至大同公十世孙赞公(1206-1261,字光受),从西宅(浙江省东阳县后街村,在南马针安恬一带,今不存在)迁居上宅(上安恬村)。赞公为上安恬始祖。

大同公十八世孙(乔岳公五世孙)马君则真名和事迹见于谱载:“裕七,讳从政,字均济,号日济。赋性明敏,立品刚方。元授武义尉兼署义乌龙祈巡检司、金华府移文掌本县事。大明混一之初,圣天子崇文重儒,授正九品将仕郎、开封知事。赞政有方,升正义品承事郎、东昌棠邑令。考绩恩赐荣归,以乐绿野堂,名秩显然。”

在谱中(入谱人名按排行字母排列)马从政前二名顺序记载为:“良二,讳廷珍,字崇重……生于元统甲戌(1334年)十月十三日,卒于洪武乙丑(1385年)七月初八日。”接下来为:“裕大,讳如翁,安均璋。”如翁公无生卒日期记载。马从政之后的人物记载为:“裕十,讳锦,字舜。生于至正癸末(1343年)五月十七日。”

先谈谈宋濂与马生君则的关系。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原籍浙江金华潜溪,25岁时去浙江省浦江县义门郑氏聘为塾师,遂为浦江人。明朝初年尊为文臣之首。任《元史》总裁官、授翰林学士,礼部主事,赞善大夫等职。有《宋学士文集》传世。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写道:“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宋朝京师,生以乡人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余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这盛而骄乡人者,岂在余省哉?”

上述评价马君则与马从政一生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人品、学品等方面都是相符的。

据上面谱文中记载,马廷珍(大同公十八世孙)生于1334年,马锦(大同公十八世孙)生于1343年,则马从政出生于1334-1343年之间。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写于1378年,与马从政的年龄相符。

宗谱中为什么从政生卒日期?笔者查阅东阳境内(包括磐安)之大量宗谱,发现其他宗谱中也有类似情况。原因很多,或相隔修谱年代较长(一般三四十年修纂一次)、或兵燹散失、或保存不好而散失等等。马从政出生在1334年至1343年之间,据上安恬村谱记载,最近一次修谱时间为元至正七年(1347)。下一次修谱时间为明弘治十二年(1499)。两次修谱相隔了152年。也许修谱年代长而保存不好(独缺几行字)的原因,就没有把马从政生卒日期写进谱中。《安恬马氏宗谱》首次修纂时间为南宋隆兴元年(1163),是东阳地区修纂比较早的宗谱之一,也是可信的史料。

马从政在历代东阳县志、地方文献中无记载,原因为东阳在宋元以来人物济济,例如任县令以上职官者达1086人(至清代止)。马从政官职只有七品县令,要本无资格列入名册之中,所以600多年以来,无人知晓马君则就是马从政。

马从政,字均济,号日济。宋濂文中马君则与均济在读音上相近。“均”原意为平均,这里批同心。“均济”可以理解为同心,都要勤奋学习,在学业上要去奋斗。“日济”可以理解为第天都要用于勤奋学习,在学业上继续奋斗。马从政字号之含义与马君则“自谓少时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意蕴相近。

从《送东阳马生序》可以看出马君则(即马从政)在少年时用功苦读,学习精神与大文豪宋濂少时经历相似,与宋濂可算忘年之交。宋濂鼓励他更加努力勤学,他看来也没辜负宋濂的苦心,至后来任职时期颇有政绩,受到天子恩赐。而其名则借宋濂传至四海。(马云鹿)

[编辑本段]读后启示

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的努力,与客观学习生活条件关系不大。

在学习中我们要有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应该要好好珍惜我们现有的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努力学习。

[编辑本段]课文删节部分原文、注释和参考译文

今虽耄老⑴,未有所成,犹幸预⑵君子之列,而承⑶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待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⑷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⑸日有廪稍之供⑹,父母岁有裘葛⑺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⑻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诸人⑼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⑽之卑⑾,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⑿在太学已二年,流辈⒀甚称其贤。余朝京师⒁,生以乡人子谒余⒂。撰长书以为贽⒃,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⒄。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⒅也;诋⒆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⒇者,岂知余者哉!

注释:⑴〔耄老〕年纪大。⑵〔预〕参与。⑶〔承〕承受,接受。⑷〔过〕超过。⑸〔县官〕这里指朝廷。⑹〔日有廪稍之供〕天天有米粮供给。廪,粮仓。稍,廪食,官府发给的粮食。⑺〔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⑻〔司业、博士〕官名,国子监的老师。⑼〔诸人〕之于人,向人借。⑽〔天质〕天资,人的智力。⑾〔卑〕低下。⑿〔君则〕马生的字。⒀〔流辈〕同辈的人。⒁⒁〔朝京师 〕这里指去官后进京朝见皇帝。⒂〔以乡人子谒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浦江县和东阳市在明朝同属金华府,所以说是同乡。谒,拜见。⒃〔撰长书以为贽(zhì)〕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⒄〔夷〕平和。⒅〔志〕意愿,心愿。⒆〔诋〕诋毁,诬蔑。⒇〔骄乡人〕在乡人面前炫耀。

参考译文:

现在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没有挨饿受冻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去询问而不告诉、去请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了;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那么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见面礼,言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谈论事理,言辞温和,脸色和悦。自己述说少年时用心学习很勤奋。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了。他将要回去探望他的父母,我把过去求学的艰苦告诉了他。

[编辑本段]序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序”是一种文体。“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宋濂在京城建康(今南京市)做官,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也在京城,就读于“太学”。马生回乡探亲,宋濂写了这篇文章,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道为学之难”,勉励马生勤苦学习。这篇赠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针对时弊以加针砭,因而写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辞流畅,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编辑本段]讲析

《送东阳马生序》讲析(节选)(吴功正)

这篇文章意在勉励当时的太学生要刻苦读书,说理透彻,文字朴素,很有感动人心的力量。现在分几段来谈。

第1段记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经历,一共有三层。第一层写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文章一开始就揭示了“嗜学”和“家贫”的尖锐矛盾。“嗜学”就是喜欢读书,家境贫寒却又无法买书来看,只好向别人借书,“手自笔录”,自己亲手抄写,这就成了解决矛盾的办法。“手自笔录”这一情景,初步揭示了他学习的勤奋态度。接着用寒冬天气抄书的情景进一步描写这种刻苦精神。“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砚台里结了很硬的冰,手也冻僵了。这既是指天气,又是指家道贫寒。而“砚冰”“手指”,是围绕着“手自笔录”的抄书方式写的。“弗之怠”,是说不懈怠偷懒。这是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学习的刻苦。作者从最艰难的严冬季节着笔,用来说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很有概括作用。“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的“走”字和“稍”字值得注意。“走”是跑的意思,这里指“赶快”。“走送之”,亲自去借,又亲自去送,而且赶紧送去。“不敢稍逾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这个“稍”字强调了他坚守信约,决不耽误,即使困难再大,也是这样。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乐于借书给他,他也才有可能“遍观群书”。从“无从致书以观”到“遍观群书”,这中间的原因,表面看来,是“不敢稍逾约”,实际上是“弗之怠”,是他不畏艰苦的学习精神。这一层是写读书刻苦。

第二层一开始,用“既加冠”的“既”字承接上文,“既加冠”就是到了成年。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便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帽,表示已成年。前一层说的是学习刻苦,这一层讲的是求师艰难。写的是“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情景。所谓“乡之先达”,是指当地有学问的前辈。“执经叩问”,就是带着经书去请教。“百里”,是说路程远,显示了求师欲望的迫切和坚决。这个情景是分三点来写的。第一点写老师的严厉。“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德隆望尊”也就是德高望重,这是概括性的评价,然后用学生挤满屋子这一情景进一步烘托渲染,说明这位老师确实有学问、有知名度。但是,即使是求教的人很多,老师也没有“稍降辞色”,言辞、态度很严肃,丝毫也不随便。这是用的反衬手法。而写老师严厉又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于是,接下来的第二点是写平时请教老师的情景,“立侍左右”,“俯身倾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第三点是写老师发怒时他求教的情景,“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态度更加谦和,以至于不敢出声。这里的两个“愈”字,相当传神。“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到老师高兴的时候,又继续请教。这一层是写求师难。

第三层主要写求学的艰苦情况。作者选取了一个特定情景加以描写。“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明穷苦;“深山巨谷”,表明路途险恶。穷冬、烈风、大雪,分别从季节、环境、气候的特点上着眼。“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这些又反衬了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凄苦。这是写行,同时写到了衣、食、住,寄居旅舍,穿破旧棉袍,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鱼美肉可供享受。这一切,都表现了一个“苦”字。而着力写苦,有两个目的:一是对比“同舍生”,那些住在同一旅舍里的富家子弟;一是表现自己“中有足乐者”,也就是内心的乐趣。作者连用这样几个动词,“被”“戴”“腰”“佩”“备”,着力写出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勾勒出他们的形象,“烨然若神人”,像神那样光彩艳丽。这是个比喻,这一个比喻越是突出,下面的对比就越鲜明。“余则袍敝衣处其间”,一边是服装鲜艳,一边是破衣烂袄。这就进一步突出了作者的寒酸相。在经过这样的对比后,作者的笔墨开始转折,进入对精神境界的揭示,“略无慕艳意”,表明他一点也不羡慕,不自惭形秽。那么,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有足乐者”,内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所以他就不会在吃、穿上和别人比较了。接下来作者用“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束这一层,说明这只是一个例子,是一种特定情景,从而用特定来说明一般,概括了许多类似情形。

这篇文章中心意思明确,但作者不是板着面孔空讲道理,而是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而这种夹叙夹议手法的运用,又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包含着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因而显得情意恳切,语重心长,使人感到亲切。文章从叙述入手,表面上看似乎离题,实际上内在的勾连很紧。写年轻时读书、从师、求学的经历,选取的是跟题旨有关的事情,因而在叙述中隐隐地有着议论的意图。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这一切又无不是为着勉励马生。因而,全文的结构紧密,最后推出题旨就显得水到渠成。

宋濂少时勤苦好学,元时曾受业于文豪吴莱、柳贯、黄之门,得其薪传。于书无所不窥;自少至老,未尝一日释卷,故学识、文才俱登峰造极。及事明太祖,凡国家祭祀、朝会、诏谕、封赐之文,多出其手。相传明太祖尝以文学之臣问于刘基,基对曰:“当今文章第一,舆论所属,实在翰林学士臣濂,华夷无间言者。其次臣基,不敢他有听让。”(《跋张孟兼文稿序后》)当时日本、高丽使臣来京朝贡者,每问“宋先生安否”,且以重金购其文集而归。著有《宋学士集》《宋文宪全集》并行于世。宋濂文雍容高华,醇厚演迤,而多变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濂文雍容浑穆,如天闲良骥,鱼鱼雅雅,自中节度。”刘基于其所著《宋景濂学士文集序》中引欧阳玄赞濂之言曰:“先生天分极高,极天下之书无不尽读;以其所蕴,大肆厥辞。其气韵沈雄,如淮阴出师,百战百胜,志不少慑;其神思飘逸,如列子御风,飘然骞举,不沾尘土;其词调清雅,如殷卣周彝,龙纹漫灭,古意独存。其态度多变,如晴霁终南,众驺前陈,应接不暇,非具众长,识迈千古,安能与此!”他在文学上主张崇实务本,“必有其实,而后文随之”;强调“随物赋形”、“人能养气则情深文明,气盛而化神”(《文原》)。著名篇章有《秦士录》《王冕传》《胡长孺传》《李疑传》《环翠亭记》《看松庵记》等,《送东阳马生序》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送东阳马生序》,“序”是一种文体。“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等。宋濂在京城建康(今南京市)做官,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也在京城,就读于“太学”。马生回乡探亲,宋濂写了这篇文章,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道为学之难”,勉励马生勤苦学习。这篇赠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针对时弊以加针砭,因而写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辞流畅,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我须要问的是何氏庐江郡字辈排列顺序,我们知道的字辈是,发,达,谟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及注释如下:

原文翻译:

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因为)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于是)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期归还。(冬天)天气十分寒冷,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够弯曲、伸直,仍然不敢放松抄书。

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为这样,许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当我成年时,就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后来担心没有大师、名人与我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前辈道德高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书房,他却从不稍微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态度愈加恭顺,礼数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还言;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积雪有好几尺厚,脚和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书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用被子给我围裹盖上。

很久才暖和过来,我住在旅店里,我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味道好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有红缨装饰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的样子仿佛神仙一般。

而我虽然穿着破旧的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吃的穿的不如别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成就什么事业,还有幸在朝中做官,承蒙天子恩宠的光泽,追随在公卿大人们的身后,每天在旁边陪坐,准备回答众人的咨询,即使公卿的姓氏名字很尊贵,四海之内也有人把他们称呼错了的时候,况且他们的才能远远地胜过我了呢?

现在诸位学生在太学学习,每天都享用朝廷供给的伙食,每年都享用到父母供给的皮衣和布衣,再也没有受冻挨饿的忧患了;坐在高大的房子下面诵读诗书,再也没有到处奔走求学的辛苦了有太学里的教官给你们当老师,再也不会有提问而不告诉,求解答却没有结果的情况了。

凡是你们应该有的书,全都集中在这里,再也不必像我那样亲自动手抄录,要向众人借取,才能看到书的情况了。太学的学生中,如果有学业不精进,道德修养不好的人,那就不是天资低下不如人,而是不如我那么专心致志地学习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错呢!

东阳的马生君则,在太学已经学习二年,同辈的人十分称赞他德才兼备。我在京都去上朝时,马生以同乡人之子的名义拜谒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初次拜见长者的礼物,言辞极为畅达;和马生讨论分辩问题时,马生说话的神态谦和,脸色平易近人。

马生说自己年少时,在学习上用心很辛苦,这样的学生才称得上是好学生啊!马生即将回乡去见自己的亲人了,我因此把求学的艰难写下来并告诉给晚辈。

说我勉励同乡人刻苦学习,就正合我的一番心意;如果歪曲我的本意,夸耀自己的运气好,而在同乡人面前自高自大的话,哪里是明白我的心意所在呢。

注释:

1、东阳:今浙江东阳县,当时与潜溪同属金华府。马生: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

2、余:我。嗜学:爱好读书。

3、借:借。

4、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

5、走:跑,这里意为“赶快”。

6、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7、既:已经,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8、圣贤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统。宋濂是一个主张仁义道德的理学家,所以十分推崇它。

9、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游:交游。

10、尝:曾。趋:奔赴。

《送东阳马生序》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谥号文宪。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明初文学家,曾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送东阳马生序写作背景

何氏庐江郡字辈排列顺序:永铭汉孔仲,世传显祖宗,安邦定太平,万代朝廷相,贤良庆泽荣,本源从盛发,绪业自长新,礼仪家修樊,诗书士德纯。丰谟延伟列,光裕继祥昆,广博知敏慧,玉宇共美辰,佑启康乐道,豪华富贵春,文武科鹏辉,昌福昊耀孙。

扩展资料:

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

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送东阳马生序课解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四部从刊》本).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编辑本段]文体:赠序 写作手法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序”是一种文体,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一般是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文体,内容多为勉励、称许、推重之辞。宋濂在京城建康(今南京市)做官,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也在京城,就读于“太学”。马生回乡探亲,宋濂写了这篇文章,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道为学之难”,勉励马生勤苦学习,以身作则。这篇赠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针对时弊以加针砭,因而写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辞流畅,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编辑本段]原文

余幼时即嗜[1]学。家贫,无从[2]致书[3]以观,每借[4]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录毕,走[6]送之,不敢稍逾约[7]。以是人多以书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guàn)[8],益慕圣贤之道。又患[9]无硕师[10]名人与游,尝[11]趋[12]百里外,从乡之先达[13]执经叩问[14]。先达德隆望尊[15],门人弟子填其室[16],未尝稍降辞色[17]。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18],俯身倾耳以请[19];或遇其叱咄[20],色愈恭,礼愈至[21],不敢出一言以复[22];俟[23]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yè)屣(xǐ)[24]行深山巨谷中。穷冬[25]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26]而不知。至舍[27],四支[28]僵劲不能动,媵(yìng)人[29]持汤[30]沃灌[31],以[32]衾(qīn)[33]拥[34]覆,久而[35]乃[36]和(hé)。寓逆旅[37],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ī)[38]绮(qǐ)绣,戴朱缨(yīng)[39]宝饰之帽,腰[40]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41],烨(yè)然[42]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43]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44]。盖[45]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46],县官[47]日有廪(lǐn)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něi)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48]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49]甚称其贤。余朝京师[50],生以乡人子谒余[51]。撰长书以为贽[52],辞甚畅达。与之论辨[53],言和而色夷[54]。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55]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编辑本段]译文

我幼年的时候就特别爱好学习。家里贫穷,没办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借,用手亲自抄录,算好约定的日子归还。(即使)天气非常寒冷,砚台里的水结成了坚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停止抄书。抄录完毕,跑着送过去,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读到各种各样的书。 已经到了成年,(我)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自己无法和才学渊博的老师、有名望的人交流。我经常奔向百里之外,手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表情一直都很庄重严肃,从未有半点缓和。我站在他身旁侍候着,提出疑问,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会遇到前辈训斥、呵责,我的表情更加恭敬,礼节也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后,就再次去请教他。所以虽然我很愚笨,但最后还能有所收获。 当我跟从老师学习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和巨大的峡谷中行走。严冬寒风凛冽,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因为寒冷干燥而破裂却不知道。回到学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役的人用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裹起来,很久才暖和起来。住在旅馆里,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味道好的东西可以吃。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佩戴白玉做的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的样子好像神仙一样;我却在他们中间穿着破旧的衣服,但我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学的勤劳和艰苦大概就是像这个样子。 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各个学生在太学里读书,朝廷天天有米粮供给,每年有父母给予冬夏的衣服,没有受冻挨饿的忧虑;坐在大房子里面诵读诗书,没有奔波的辛劳;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请教却得不到解答,要求得不到实现的情况;凡是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录,向人借书然后才读得到。他们有学业不精通、品德有不成器的,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难道是他人的过失吗? 东阳的学生马君则,在太学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很称赞他的才能。我进京朝见皇帝时,他以同乡晚辈人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文辞很通畅明白。我和他辩论,他的谈吐温和态度平和;他自己说少年时读书很用心,十分劳苦。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人了!他现在要回家去探亲,因此我把求学的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编辑本段]注释

[1]嗜:特别爱好。 [2]无从:没有办法。 [3]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得到。 [4]借:同意复词。借。“”也是借的意思。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弗,不。“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6]走:跑。 [7]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8]既加冠(guàn):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以二十。这里即指二十岁。既:已经。 [9]患:担心,忧虑。 [10]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 [11]尝:曾经。 [12]趋:奔向。 [13]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14]叩问:求教。叩,请教。 [15]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又作德高望重。望,声望,名望。 [16]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17]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语和脸色。 [18]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9]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表现尊敬而专心)。 [20] 叱咄:训斥,呵责。 [21]至:周到。 [22]复:这里指辩解。 [23]俟:等待。 [24]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25]穷冬:隆冬。 [26]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27]舍:这里指学舍,学校。 [28]支:通“肢”四肢的意思。 [29]媵(yìng)人:陪嫁的女子。这里指女仆。 [30]汤:热水。 [31]沃灌:浇水洗。 [32]以:用。 [33]衾:(qīn)被子。 [34]拥:围着。 [35]而:表示修饰。 [36]乃:才。 [37]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38]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39]缨:帽带 [40]腰:腰佩。腰,用作动词。(名作动) [41]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42]烨(y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43]缊(yùn)袍敝(bì)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44]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中:内心。口体之奉:指吃的穿的。 [45]盖:大概。 [46]太学:即国子监,设于京城,是全国最高学府。 [47]县官:这里指朝廷。廪稍:国家供给的粮食。 [48]司业、博士:指国子监司业、国子监博士,都是教官。 [49]流辈:同辈的人。 [50]余朝京师:这里指作者去官后进京朝见皇帝。余:我。 [51]以乡人子谒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谒:拜见。 [52]撰长书以为贽: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长书:长信。贽:初见面时表敬意送的礼物。 [53]论辨:辩论。“辨”通“辩”。 [54]夷:平和。 [55]际遇之盛:谓好的遭遇。这里指官位之盛。 [56]僵劲:僵硬 [56]遗:赠送,给予。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浦江(现浙江义乌)人,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也称宋学士,祖居浙江金华,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在我国古代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有《宋学士全集》、《孝经新说》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朝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 宋濂藏书始於青年时代。当时,他因元末战乱迁居浦江,於青萝山中筑室读书,因名其楼为“青萝山房”。兵祸之后,官私藏书毁损严重,而宋濂因隐居山中,仍能坐拥书城。明祁承汉《澹生堂藏书红》说:“胜国兵火之后,宋文宪公读书青萝山中,便已藏书万卷。”清载殿泗《风希堂文集》卷二《宋文宪公全集序》则说宋濂“始自潜溪徒浦江,得卷氏藏书之富,首推宋濂 ”。 宋濂藏书之精华,有少数流入清人之手。如北宋本《长庆集》,先后为钱曾、黄丕烈、潘祖荫所藏。《百宋一廛赋》:“庐山《长庆》,见取六丁;金华太史,独著精灵。”注:“《长庆集》北宋时镂版,所谓‘庐山本’者。庚寅一炬,断绝,唯此金华宋氏景濂所藏小宋本,图记宛然,古香可爱,推稀世珍。”又有宋本《春秋经传集解》、《史记》、《文选》等流入清宫内府,《天禄琳琅续编》有记。宋濂还曾藏有宋刊《事林广记》,后归广东丁日昌,《持静斋书目》著录。 道统文学观由来已久,但这里也有区别:以韩愈、欧阳修为代表的唐宋古文家,在理论上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文”的工具性,但并不轻视“文”;宋代理学家看到他们的不彻底性,于是提出“文道合一”甚至“作文害道”的论点,以防文人在“道”之外又受“文”的诱惑。宋濂的文学思想便是沿着理学家的极端观点。在《文原》一文中,他强调了文“非专指辞翰之文”,而是道的“象”即显现,文与道相始终,道在哪里,文亦在哪里。在其他文章中,宋濂也反复提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白云稿序》);“文外无道,道外无文”(《徐教授文集序》)。 以这种理论批评古代作家,就显出非常偏狭的态度。如在《徐教授文集序》中,宋濂公然提出孟子死后,“世不复有文”;贾谊、司马迁所得的仅是“皮肤”,韩愈、欧阳修所得的也仅是“骨骼”,只有到了宋代几位大儒,才“得其心髓”,才算得上“六经之文”。至于明显不合“温柔敦厚”标准的各种文章,在宋濂看来,更是“非文也”。 “文道合一”论是一种受官方支持立场,这一点可以由《元史》的体例得到证明。自范晔《后汉书》分立《儒林》、《文苑》两传,以区分经学之士与文学之士,后代官修正史多沿袭之。《元史》却取消了这种区分,单立《儒林传》,认为“经艺文章,不可分而为二”,“文不本于六艺,又乌足谓之文哉!”《元史》是奉朱元璋诏命修撰的,这样做当然迎合了他的意思。在朝廷正式支持下,这种理论必然给文学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宋濂的文集中,大量充斥着美化、歌颂明初统治集团上层人物及表彰贞节妇女的作品,这大概就是他的“道统”文学的集中表现。但历史已经获得的进展,即使用强力去扭转,也还是有困难。所以,就是在宋濂身上,也还是存在两面性。 宋濂在元末与杨维桢交谊甚笃,明初杨氏去世后,他为之作墓志铭,对杨的文学才能和成就推崇备至,甚至以相当宽容的语气描绘其晚年“旷达”和“玩世”的生活情态,这和他的严厉的理论颇不谐调。他另外还有一些散文,对生活实际比较尊重,因而在宣扬某种道德观念的同时,比较接近真实的人性。 宋濂的散文文辞简练典雅,少作铺排渲染。但偶尔有些描写的片断,也能写得相当秀美。各种文体往往各具特点,可以看出变化,不是那么僵板。总的说来,他的文章风格具有密吻于道德规范的特征,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语言修养和纯熟的技巧,所以能够成为明初文学风尚的典范。 对于宋濂来说,非常可悲的是朱元璋根本不承认他是什么“大儒”,而带有侮辱性地称之为“文人”(见《明史·桂彦良传》)。因为在朱元璋的政治体制中,已不能够允许有“大儒”——社会的思想指导者存在,皇帝本人就是思想指导者。宋濂最后其实是死于无辜,也反映出明初政治的严酷。 宋濂是明朝文化规制的主要设计者,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明史》本传)。他年轻时曾入郡学师从闻人梦吉,学习《春秋》三传,又师事浙东理学家、古文家吴莱,并游学于柳贯、黄溍、郑复初之门。其师门学术乃是朱熹、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一脉之传,他本人则有志继承东莱吕祖谦的婺学。在宋濂身上,存在着理学家和文学家的两重文化性格,他的文学思想接郝经、刘将孙余绪,倡天道、事功、文章三位一体,其文学本体论延续着理学“文道合一”的观念,这种观念表现在编修《元史》时,就是将儒林与文苑合而为一。他在《文原》中既强调文是道的显现,又把文分为载道之文与纪事之文,认为“纪事之文,当本之司马迁、班固,而载道之文,舍六籍吾将焉从?”以六经为标准衡评古代作家,有时就显出偏狭的态度来。如在《徐教授文集序》中,宋濂公然提出:“夫自孟氏既殁,世不复有文,贾长沙、董江都、太史迁得其皮肤,韩吏部、欧阳少师得其骨骼,舂陵、河南、横渠、考亭五夫子得其心髓。观五夫子之所著,妙斡造化而弗迷,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斯文也,非宋之文也,唐虞三代之文也;非唐虞三代之文也,六经之文也”。这显然是站在理学家的立场上,并自觉配合朱元璋“独尊宋儒”的文化政策。 宋濂的文学创作道路,可以至正二十年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作品多以逃避世乱、歌颂隐逸为基调,后期他写了许多庙堂典册文字和元勋巨卿的碑铭传状,为同辈文人及四方学者所推重。他的庙堂文学虽表现出儒家的进取精神,但不少文章是出于应酬、颂圣的需要,宏丽典则的形式掩盖了内在活力的枯窘。 宋濂是其后兴起的“台阁体”文学的奠基人,他在文论中为“台阁体”开了理论先河,其《汪右丞诗集序》把文章分为台阁与山林两大体派,其中尊台阁而贬山林的意向是十分鲜明的。宋濂雍容静穆的庙堂文章也为“台阁体”提供了创作范本,如《阅江楼记》本着体会圣意的旨趣,设想天子登楼的种种遐想,赞叹朱元璋的“致治之思”。后来三杨的台阁之文就导源于这样的应制文章。 真正显示宋濂的文学才华和创造精神的文章不是他的庙堂之文,而是其自由选材、有感而作的传记文。其代表作是记述浦阳历史名人的《浦阳人物记》和为婺州先贤立传的《杂传九首》及其他一些带有色彩的传记。这些传记能抓住特征性细节,运用对比映衬的方法,突出人物性格,缺点是有时稍嫌冗芜。如《白牛生传》是宋濂的自传,作者为自己写形传神,揭示了自己的精神面貌: 白牛生者,金华潜溪人,宋姓濂名,尝骑白牛往来溪上,故人以白牛生目之。生趣干短小,细目而疏髯。性多勤,他无所嗜,惟攻学不怠,存诸心、著诸书六经,与人言亦六经。或厌其繁,生曰:“吾舍此不学也,六经其曜灵乎!一日无之,则冥冥夜行矣”。 宋濂冒雪访师。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送东阳马生序的译文

送东阳马生序课解:

东阳:今浙江东阳县,当时与潜溪同属金华府。马生: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

余:我。嗜(shì)学:爱好读书。

致:得到。

借:借。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

走:跑,这里意为“赶快”。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既:已经,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圣贤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统。宋濂是一个主张仁义道德的理学家,所以十分推崇它。

硕(shuò)师:学问渊博的老师。游:交游。

尝:曾。趋:奔赴。

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这里指浦江的柳贯、义乌的黄溍等古文家。执经叩问:携带经书去请教。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辞和脸色。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叱(chì)(咄duō):训斥,呵责。

俟(sì):等待。忻(xīn):同“欣”。

卒:终于。

箧(qiè):箱子。曳屣(yè xǐ):拖着鞋子。

穷冬:隆冬。

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僵劲:僵硬。

媵人:陪嫁的女子。这里指女仆。持汤沃灌:指拿热水喝或拿热水浸洗。汤:热水。沃灌:浇水洗。

衾(qīn):被子。

逆旅:旅店。

日再食:每日两餐。

被(pī)绮绣:穿着华丽的绸缎衣服。被,同“披”。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朱缨宝饰:红穗子上穿有珠子等装饰品。

腰白玉之环:腰间悬着白玉圈。

容臭:香袋子。臭(xiù):气味,这里指香气。

烨(yè页)然:光照人的样子。

缊(yùn)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衣:破衣。

耄(mào)老:年老。八九十岁的人称耄。宋濂此时已六十九岁。

幸预:有幸参与。君子指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

缀:这里意为“跟随”。

谬称:不恰当地赞许。这是作者的谦词。

诸生:指太学生。太学:明代中央设立的教育士人的学校,称作太学或国子监。

县官:这里指朝廷。廪(lǐn)稍:当时免费供给的俸粮称“廪”或“稍”。

裘(qiú):皮衣。葛:夏布衣服。遗(wèi):赠,这里指接济。

司业、博士:分别为太学的次长官和教授。

非天质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资太低下。

流辈:同辈。

朝:旧时臣下朝见君主。宋濂写此文时,正值他从家乡到京城应天(南京)见朱元璋。

以乡人子:以同乡之子的身份。谒(yè):拜见。

撰(zhuàn):同“撰”,写。长书:长信。贽(zhì):古时初次拜见时所赠的礼物。

夷:平易。

归见:回家探望。

“谓余”二句:认为我是在勉励同乡人努力学习,这是说到了我的本意。

诋(dǐ):毁谤。际遇之盛:遭遇的得意,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骄乡人:对同乡骄傲。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我年轻时就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天气十分寒冷,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懈怠。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就能够广泛地阅读很多书。

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交往求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

我站着陪伴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脸色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解释;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

当我跟从老师学习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巨谷中,隆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深达数尺,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却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冻僵得不能动弹,仆人用热水浇洗(我的手脚),拿被子围盖(我),过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旅馆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同屋的同学们都穿着绣花的丝绸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挂白玉环,左边佩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宛如神人。

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大概我的勤奋而且艰苦就像这样。

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这些学生在太学里学习,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yīng)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

此文出自明代·文学家·宋濂所写的《送东阳马生序》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明朝(1368年 ―1644年)是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称吴王,史称西吴。1368年初称帝,国号为大明,定都于应天府;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以应天府为陪都。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覆亡。

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击败大顺、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绍武等诸。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覆灭。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覆灭。

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谥号文宪。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

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就是这样。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

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

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