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天气_淄川天气预报24小时详情
1.就(文言文)《山市》 五首古诗词(题目见说明)出一份试卷
淄博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淄博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集中,四季分明。夏季盛行偏南风,炎热多雨,冬季刮偏北风,寒冷干燥;春季天气多变,干早少雨多风沙;秋季天气晴爽,冷暖适中。年平均气温11℃-14℃,由南而北,自西向东递减。
淄博市地处暖温带,属半湿润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2.5℃~4.2℃,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09.3~2523.0小时,年平均无霜期190~210天。
扩展资料
截至2020年,淄博市下辖5区3县,分别是张店区、淄川区、博山区、周村区、临淄区、桓台县、高青县、沂源县。
1、张店区
张店区,山东省淄博市辖区,位于淄博市中部;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变缓,属暖温带季风型半干燥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区;辖6个镇、7个街道,总面积244平方公里。
2、淄川区
淄川区,隶属于山东省淄博市,位于淄博市中部,南邻博山区,西接章丘市,北与周村、张店、临淄三区相连,东傍青州市,东南与临朐、沂源两县接壤。介于东经117°41'—118°14',北纬36°22'—36°45'之间。
3、博山区
博山区,隶属于山东省淄博市,位于山东省中部? ,鲁中山区北部,淄博市南部,南与沂源县接壤,西南接莱芜市,西北与章丘市交界,东部和北部与淄川区毗邻,介于东经117°43′—118°42′,北纬36°16′—36°31′之间。
就(文言文)《山市》 五首古诗词(题目见说明)出一份试卷
淄博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淄博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集中,四季分明。夏季盛行偏南风,炎热多雨,冬季刮偏北风,寒冷干燥;春季天气多变,干早少雨多风沙;秋季天气晴爽,冷暖适中。年平均气温11℃-14℃,由南而北,自西向东递减。
淄博市地处暖温带,属半湿润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2.5℃~4.2℃,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09.3~2523.0小时,年平均无霜期190~210天。
扩展资料
截至2020年,淄博市下辖5区3县,分别是张店区、淄川区、博山区、周村区、临淄区、桓台县、高青县、沂源县。
1、张店区
张店区,山东省淄博市辖区,位于淄博市中部;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变缓,属暖温带季风型半干燥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区;辖6个镇、7个街道,总面积244平方公里。
2、淄川区
淄川区,隶属于山东省淄博市,位于淄博市中部,南邻博山区,西接章丘市,北与周村、张店、临淄三区相连,东傍青州市,东南与临朐、沂源两县接壤。介于东经117°41'—118°14',北纬36°22'—36°45'之间。
3、博山区
博山区,隶属于山东省淄博市,位于山东省中部? ,鲁中山区北部,淄博市南部,南与沂源县接壤,西南接莱芜市,西北与章丘市交界,东部和北部与淄川区毗邻,介于东经117°43′—118°42′,北纬36°16′—36°31′之间。
注释 1.方塘:方形的水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镜。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②.渠:它。指方塘里的水。
③.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为:因为。 2.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代词,这里指方塘。:这样。 5.4.哪得:怎么会。如许艨艟:一种大型战船。一毛轻: 轻如一根羽毛。
⑤鉴:镜子
这两首诗人们历来皆认为博学的朱熹在表达读书学习的道理,真可谓是千古误解误读的典范。很简单,所谓‘书’乃是指‘书法’而不是‘书本’。而‘观书’其意思就是‘观阅书法’。朱熹很爱好书法,且颇有造诣,《观书有感》两首诗写的正是描绘其观摩品味书法作品的生动感受。
《观书有感》(其一)诗句译文:
书法方幅
解释: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比喻一方书法作品展开),
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比喻纸上的留白与书法线条相映成趣,飞扬生动)。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这文学作品何以如此清新隽永呢)?
因为有水从源头不断流来,从而成了活水(:那是在于书写者内心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注入啊)!
点评: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①.选自《樊川诗集注》。秦淮(河名):即秦淮河,源出江苏溧水县东北,流经南京地区,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②.笼:笼罩。这句运用的是“互文见义”的写法:烟雾、月色笼罩着水和沙。
③.商女:一说商女即歌女,在酒楼或船舫中以卖唱为生的女子。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云:"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唱《后庭花》曲,唱而已矣,哪知陈后主以此亡国,有恨于内哉?杜牧之隔江听去,有无限兴亡之感,故作是诗?,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云:"牧之此诗所谓隔江者,指金陵与扬州二地而言。此商女当即扬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夫金陵,陈之国都也。《玉树后庭花》,陈后主亡国之音也。此来自江北扬州之歌女,不解陈亡之恨,在其江南故都之地,尚唱靡靡遗音。牧之闻其歌声,因为诗以咏之耳。"今人钟振振云:"商女当释作商妇"(《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载《文学遗产》1998年第二期)。一说即商人妇,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商人妇。二说皆可通。《后庭花》:就是乐曲《玉树后庭花》,以此曲填歌词者,今存数种,而以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最为有名。因陈后主是亡国之君,所以后人又把他所喜爱的《玉树后庭花》曲、词当作亡国之音的代名词。如《旧唐书·音乐志》引杜淹对唐太宗语:"前代兴亡,实由于乐。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也。"许浑《金陵怀古》诗云:"《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编辑本段]译文
烟雾和月光笼着寒水又笼着沙,
宁静的夜里,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歌女不知道亡国的遗恨,
在秦淮河对岸的酒店还唱着亡国之歌——《玉树后庭花》。
九、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 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注释
[1]选自《珠玉词》。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浣溪沙,词牌名
[2]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
[3]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
译文
填一曲新词吟唱斟一杯美酒仔细品尝,非常惬意而宠辱皆忘。去年这时的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鉴赏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留恋,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翻译
不要说下山没有艰难,这句话骗得游山的人白白的欢喜一场。正当进入万山所组成的迷宫中,刚越过一座山,又有一座山在前面阻拦。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注:①此诗是绍熙三年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之作。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②赚:骗。
译文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
这句话骗得游山的人白白的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到万重山的圈子里以后,
一座山让你经过另一座山马上将你阻拦。
赏析
诗的前半部为议论,后半部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正是通过这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深刻的哲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但的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一、这首诗歌的首句看似平常,却极富包孕性,请阐述其中的含义。
考点考查解读诗句含义,准确概括诗句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
解析①包含上山过程所历艰辛,因此把下岭看得容易、轻松;②“下岭便无难”的判断是错误的;③“莫言”二字是自诫也是诫人,表达了对那种认定下岭容易的普遍心理的否定。
误区提醒此句“莫言”二字极易被忽视,“下岭便无难”正是从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历艰难的种种感受中得到的心理上的对比结果,而这种心理常常是错误的;“莫言”的对象则是诗人由自己而进一步推及他人。若不注意细致考察,则很可能答案不着边际,或遗漏得分点。
二、有人说第二句“赚”字运用最精巧,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分析。
考点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析“赚”字富于幽默的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坦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只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悬念。
误区提醒答题时很可能遗漏对注释项的关顾。谁赚得行人错喜欢?行人谓谁?看了注释①自会清楚,其实诗歌叙述的正是诗人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自己被自己的想象骗了!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仅限于书写个人感受,而由己及人,赋予“行人”以更广泛的指代义。
三、有人认为三四两句在承接二句解除悬念后,运用拟人化手法,表达了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后,又遇一个山头时的沮丧;但也有人认为诗歌形象反映了行人由意外、惊诧,直至恍然大悟的心理过程。你赞同哪种看法呢?请说明理由。
考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析第二种。“行人”为何“错喜欢”?因为“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三四两句正是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岭过程中也相应地会遇到多少重山岭,但历尽上山艰难的行人登上最高峰后,往往因兴奋喜悦而一心只顾享受下岭的坦易轻快,忘记了前面还有一系列山岭需要跨越,因此,当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又遇到一个山头,发现自己正处在万山围绕的圈子里,这才恍然大悟:下岭的路程照样要遇到一系列的艰难险阻;山本无知“一山放出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而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放”一“拦”的重复中透露出来了。诗人真切表达了自己的这种种感受,如实反映了自己在面对错觉时的可贵的思考,却绝没有因此而沮丧不振。
误区提醒格律诗讲究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诗人的所要表达的主旨常在末句才显露出来,故理解作者情感、观点通常要抓住尾句体悟。“一山放出一山拦”的总收,正反映了诗人在经历一场空欢喜后,而彻悟的喜悦之情;前句的“赚”字也明显带有一种自嘲和调侃的喜剧色彩,正与之照应。
四、这首诗文字平白浅易、通俗生动,但意趣丰富,它所描绘的现象,所抒写的体验,具有某种典型性,容易使人联想到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唤起类似的体验,从而引发某些思索,给人以某种联想与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感受。
考点考查鉴赏评价诗歌旨趣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析人们往往对最艰巨的行程比较有思想准备,而对走过这段行程后还会出现的艰难缺乏思想准备;只知道人们习知的艰难,而不懂得人们常常忽略的另一种艰难;这首诗似乎可以引起这些方面的思索。
误区提醒本题着重考查对诗歌旨趣的赏鉴和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析,题干说“容易使人联想到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唤起类似的体验,从而引发某些思索,给人以某种联想与启示”,重在阐述引发的“思索”和“联想与启示”,不可简单的叙述“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和“类似的体验”。
主旨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骄傲。
名句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五、赏析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莫说下山容易无艰险,这只不过是你的错觉,未免高兴的太早了,小心诡诈的群山骗了你!你兴致勃勃地爬过一道山峦,以为目的地就要到了,可是一山刚过,一山又横越面前,拦住了你前进的道路,原来你又陷入群山的重重包围之中。
注释:
①溪亭:溪边的亭子。
②沉(chén)醉:陶醉。
③兴尽:游兴得到了满足。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争:怎。
译文
那是一个多么快乐的日子!醉意未消,暮色苍茫,泛舟误入莲花深处,惊动了水鸟,扑哧哧全飞起来了。置身于这样优美的情景中,词人怎不满心欢快呢?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忘返。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是李清照回忆外游时所作。
作者简介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现山东章丘)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也是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女作家。
译文:
作者:蒲松龄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是好几年也看不见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和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互相看了看对方,感到又惊讶又感到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这个寺院呀。不一会儿,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檐高高翘起,这才知道原来是出现“山市”了。不久,又出现了高高低低的城墙,连绵不断六七里长,竟然像一座城市。其中有的像楼阁,有的像厅堂,有的像街巷,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清楚。忽然刮起了大风,烟尘弥漫,城市变得隐隐约约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一直连接到云霄。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打开着,每层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里是楼外的天空。一层一层地用手指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昏暗得看不分明了,数不清它的层次了。底楼上的人们来往匆匆,有的人靠着,有的人站着,形态不一。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豆粒一般大小,终于不见了。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景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编辑本段]字词解释
1. 奂山 :山名。旧淄川县有涣山,也作“焕山和涣山”。
2.然数年恒不一见 :但是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恒,经常。然:但是。数:几
3.青冥 :青天,天空。
4.相顾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5.近中 :近处。
6.禅院 :寺院。禅,佛教用语,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
7.无何 :不久,不一会儿。
8.飞甍 :飞檐。甍,屋檐。
9.始悟 :才明白。始:才,悟:明白
10.未几 :不久,不一会儿。
11.高垣睥睨 :高高低低的城墙。高垣,高墙。睥睨,指女墙,即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又写做“埤堄”。
12.连亘 :连绵不断。
13.居然城郭 :竟然像一座城市。居然,竟然。城郭,城市。
14.中有楼若者 :其中有的像楼。
15.堂若者 :有的像厅堂。堂,厅堂。
16.坊若者 :有的像街巷。坊(fāng),街巷,店铺。
17.历历在目 :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18.莽莽然 :这里形容尘土之大。莽莽,广大。
19.依稀 :隐隐约约。
20.既而:一会儿。
21.乌有 :没有。乌,同“无”。
22.危楼 :高楼。危,高。
23.霄汉 :云霄与天河。
24.窗扉 :窗户。
25.洞开 :大开。
25.裁如星点 :仅仅像星星点点。裁,同“才”,仅仅。
26.黯然缥缈 :昏暗得看不分明。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27.往来屑屑 :形容来往匆匆。屑屑,忙碌的样子。
28.凭 :靠着。
29.不一状 :形状不一。
30.逾时 :过了一会儿。逾,越过。
31.倏忽 :突然。
32.人烟市肆 :人家和商店。市肆,集市。肆,店铺。
33.遂 :终于。
34邑 :县
35孤 :孤零零
36耸 :耸立
37惊疑 :惊奇,疑惑
38碧 :碧绿
39甍 :屋檐
40同人:志同道合的友人
[编辑本段]通字
乌:乌,通“无”,没。
裁:通“才”,仅仅,只有。
然数年恒不一见:“见”同“现”
[编辑本段]古今异义词
直接
(原文: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古义:一直连接到
今译:不经过中间的事物。
危
(原文: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古义:高,高耸。
今译:危险。
睥睨
(原文:未几,高垣睥睨)
古义:指墙,即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
今译: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编辑本段]一词多义
然
(原文:然数年恒不一见)
但是,而然(表转折)
(居然城郭矣)
竟然(放词尾)
数
(原文:见宫殿数十所)
几,几个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表示计数。
一
(原文:惟危楼一座)
数词,表数目
(原文: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
动词,统一。
[编辑本段]主题思想
《聊斋志异》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观念和迷信色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