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央视在新闻联播结束后的天气预报里,念完北京后的第一个城市是哪个

2.中央气象台2o15年1月19日未来十天天气预报

3.未来一周天气预报

4.天气预报小雨上面一个月亮是什么意思? 如图

1一7天降水量预报图168小时_中央气象台1一7天天气预报

今天就是腊月二十二,离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年味越来越浓,但是从这几天的天气情况来看,寒冷依然占据着主角,再过6天就过年了,多数的家庭都开始准备年货,但是对于北方地区来说,降雪的范围增大增强,真正意义上的体现了小寒不冷大寒冷的农谚,要冷到春节吗?看看农民怎么说?

1月23日至24日,北方的降雪范围仍然很大,但从整体上来看,强度有所减弱,但是根据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在天气预报中已经指出,河南的南阳从1月22日至1月28日都将出现降雪的天气,雪一下就是7天。

在冬季迎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就像我们南方这几天,虽然天气非常寒冷,但是会出现像夏天一样的天气,一会儿天晴,一会儿下雨,从这些情况来看,说明我国天气形势存在异常,在1月份,就有这么多的暖湿水汽输送形成降雨和降雪,这样的情况还是很少的,从整体来看可能是北半球大范围气候模式异常的一种表现之一,主要是受拉妮纳气候的影响,还有前天汤加火山的爆发,都对气候有一定影响,从这些情况来看,在寒冷中度过春节,已经成为定局,出行要注意安全,要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感冒。

结合近期的天气情况,我们来看一看农谚怎么说呢?

一、四九雨雪不停歇,围着火炉过春节

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四九寒冬的时间里,如果雨雪都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那么天气会非常的寒冷,在过春节的时候,只能围着火炉烤火,不愿意外出走亲戚活动等。

对于农业生产来说,今年立春是2月4号,农村有句俗话叫作“春打六九头,吃穿不用愁”,那今年的立春就是在六九的开头,降雨降雪增多,天气寒冷,“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又加上雨雪天气,天气会非常的寒冷,进入四九天以后,就像河南的南阳大雪要连下7天,在春节的时候,就是在围炉取暖中度过新春佳节。

二、大寒节气雨夹雪,沥沥下半月

这句话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说,如果大寒节气里面,下雨又下雪,那么就会沥沥啦啦的持续半个月的时间,大寒节气已过7天,离春节还有8天,加在一起就是半个月的时间,种种迹象都表明,春节在寒冷中度过,是无可非议的。

民间俗语,“雨夹雪,下半月”,就是说如果在下雪的过程中,夹杂着雪花,这样的雨雪天气,不仅是气温低,而且是下的时间长,从这几天的天气预报来看,我们国家大范围的雨雪天气,而且像河南的南阳下雪的天气一下7天,就持续到春节,春节都在白茫茫的大雪中度过。

三、瑞雪落大寒,来年五谷收

小寒不冷大寒冷,在大寒里面下雪也是很常见的事,农村非常顺口的一句俗语就是,“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瑞雪落大寒,来年五谷收”,从这些农村俗语都可以说明,虽然过春节的时候天气寒冷一些,但是对农业生产是很有利的,因为雨雪天气和低温,能够杀死田地里的害虫和有害病菌,瑞雪兆丰年,到了第2年的时候,农业会迎来大丰收,出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

四、大寒连续多日雪,春节寒鸦不好过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就是,如果大寒节气里连续多日的下雪,那么到了春节的时候,连寒鸦都觉得不好过,因为寒冷了,找不到吃的会被人冷死和饿死,寒鸦按道理来说,是非常能够抵御寒冷的,但是连寒鸭在春节当中都不能好好地度过,这说明天气会非常的寒冷,也许像有人说的会是60年不遇的冷冬,冷到瑟瑟发抖,结合北方地区,近几天的天气情况,应该能够感受到这寒冷的天气。

马上就要过春节了,但是有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来临,而且有的地方雨雪天气一下就是7天,从这些农村俗语来看,都预示着今年的春节会在寒冷中度过,因为古人就用春节冻死寒鸦这样来形容的,从科学的情况来分析,今年又遇到汤加的火山喷火,这些都会造成天气变冷的原因,你在准备过春节的年货了吗?欢迎在评论区交流讨论。

央视在新闻联播结束后的天气预报里,念完北京后的第一个城市是哪个

1980年7月7日,电视节目《天气预报》诞生了,由于紧跟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因此被称为“新闻联播天气预报”。

在30多个年头中,《天气预报》节目领航式地开启了公共气象服务的先河。 首播:CCTV-1/13 每晚19:30(《新闻联播》结束后1分钟左右广告完并机播出,CCTV-1香港版播无广告版本,部分电视台转播)

重播:中国气象频道 每晚19:40(有时播无广告版本)

CRI环球购物频道 每晚21:05(纯16:9无切边,无广告) 最早的《天气预报》片头背景是中央气象台的大楼。

之所以选择这个建筑物,最直接的考虑就是直观,告诉大家天气预报就是从这里“出来”的;而且当时的技术手段和思维模式都相对比较落后,也没有“设计理念”这样的概念,所以研发出来的三维动画科技,刚开始也是在当年还算宏伟的这座九层大楼上小试牛刀。

1988年开始有了气象卫星(FY-1极轨气象卫星),于是卫星围绕地球旋转的动画取代了中央气象台大楼。

后分别在1993年3月1日、1994年1月1日、1995年7月1日、1999年7月5日更换片头。

2001年11月5日,天气预报更换为根据季节变换的片头。

2009年9月28日,因CCTV-1频道开播,天气预报更换片头至现在。 1980年:开播

19年,中央气象台副台长王世平随团到日本访问。日本当地一家气象台热情招待,晚餐被安排在一家极富特色的居酒屋,通往后厨的过道上,放了一台电视机,屏幕里正在播日语新闻。

突然,屏幕上走出个小伙子,指着背后的一幅日本地图认真讲解,屋里的日本人一下全不说话了,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屏幕,几分钟后讲解结束,大家才继续喝酒聊天。这景象让王世平吃惊不已,日方代表说,这就是日本的电视天气预报,这些气象信息由国家提供,由公司加工制作成电视节目,再通过电视向公众发布。

这让中国气象人第一次见识到以电视传播气象信息的巨大效应。在回国的路上,代表团就开始讨论,中国的天气预报也应该有电视版。

19年开始,中央气象台和中央电视台开始协商合办天气预报电视栏目,前后长达一年半的时间。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形式不沉闷,这一全新的节目形式,双方都没有经验,最后大家决定,先效仿国外。

当时,西方的气象节目大部分由气象专家来主持。央视本身主持人不多,对气象知识也不了解,就决定由气象台派人担任主持。很快,中央气象台内部开始“海选”主持人,最后筛出一男一女两个人选。34岁的韩建钢当时已经是气象台的预报员,专业知识扎实,人长得精神,虽然说话带点乡音,但很清楚,不妨碍观众理解,他成为最后选定的男主持人,女主持人则定为气象台职工李援。

1980年7月7日,《天气预报》节目在央视一套亮相,“跟新闻一样是直播,在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之间播出,时间也只有两分钟。”最初的一个半月,每天下午5点中央气象台数据一出来,韩建钢和李援就把专业术语改为通俗易懂的电视语言,半个小时后拿着墨水还没干的稿子,出发去中央电视台播音。韩建钢说,那时“直播室里没有现在的冷光灯,几盏大灯一开,足有40多度,但是为了直播录音,不能开电扇,常常是汗流浃背。”因为技术水平落后,开播初期的节目影像甚至没有留存档案。

当时的天气预报主持人,就是单纯念稿子。一个多月后,节目就改由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播报了,大家熟悉的《新闻联播》主持人邢质斌和罗京都曾经播报过。当时中央气象台通过专用电话把稿子传给中央电视台,再把制作好的天气形势图由专人送过去,那时候没有光缆,也没有专车,气象台的曲声浦每天下午骑个自行车到电视台送带子,风雨无阻。

最初,气象主持人背后是事先印好的中国地图,上面的图标都是手绘上去的。1983年3月,曲声浦制作的城市灯光显示图板,被安装在新闻联播演播室,主持人念到哪个城市,哪个城市就会亮起灯,由工作人员在幕后操作。这样观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正在播报的城市。

《天气预报》播出初期,也有观众写信说,本来半小时的新闻时间已经很紧张,再插上一条天气信息,新闻就播得更少了。为此,央视和国家气象局还联合搞了一个为期两个月的民意调查,最后《天气预报》以80%的支持率得以幸存。

1985年:新面孔

1985年,观众看到了由卫星拍摄的台风动画云图。之后还增加了中国责任海区天气预报,为海上航运、捕捞、勘探进行气象服务(1989年2月6日改在午间新闻(1995年4月3日改名为《新闻30分》)结束后播出);另外在夏天还增加了台风预报图。以那个年代的技术水平,天气预报画面还是非常具有视觉震撼力的。

伴随着新一代广播级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的建成,1993年电视天气预报迎来了又一次重大突破。就背景图而言,形式上出现了三维立体天气符号;内容上全国天气趋势时效由24小时延长到48小时。

跨入21世纪,新的背景画面还在继续增加或者更新。2003年3月3日预报时效再次拉长到72小时。另外根据观众对气象信息的不同需求,按季节、天气气候和配合重大活动等热点,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小栏目:如24节气、春播天气、麦收天气、各种灾害性天气成因以及防灾减灾、一周天气回顾、天气气候评述、节日天气、香港和澳门天气气候、长江三峡天气气候以及天气知识和术语等科普小栏目等等,画面想不丰富都不行了。

2004年初增加了最高气温预报,针对重大影响天气的5天天气预报;

2005年1月18日首次发布了“空间天气预警”,利用FY-2C星的监测资料向社会公众发布……

总之,既有传统意义上的短期预报预警、中期预报和展望,也有区域性的监测预警、典型城市或区域的个例分析,在针对当前热点进行天气解说等等。所有这些,科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也连带印证着气预报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天气预报的依据更多、准确性更高了。

1986年的制播分离

年底,按照时任院副总理的同志“电视天气预报需要改革”的指示,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开始筹建我国第一代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系统,具体的名称叫做“微机图形动态显示系统”(在电脑中输入代码,生成预报图)和“数字/模拟信号转换编码器”(供切换台播放)。这个系统虽然在21世纪看起来非常简陋,但却是那个年代信息显示方式上的一次飞跃,当属“科技进步”。

1985年夏天,人工手绘的预报图退出了大家的视线。而用摄像机翻拍的方式,黑白的台风动画云图开始出现在节目中,多少给大家带来一些新鲜的视觉冲击,老百姓也能看到地球上空的模样了(卫星云图至今依然是最直观通俗的专业图形)。再后来,城市预报的画面还配上了拉洋片式的风景照片,背景音乐《渔舟唱晚》也开始家喻户晓。

1986年,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由气象部门独立制作天气预报节目的国家。

按照部门分工:《天气预报》节目由国家气象中心制作,中央电视台负责播出并进行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 从1986年10月1日开始,《天气预报》成为中国电视界最早实现“制播分离”的日播节目。

1993年上主持

节目开播最初,正值是天气最为复杂多变的夏天,那时候中央台是派气象台的专家来播讲;后来的7年时间转为幕后配音,直到1993年3月1日,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让观众眼前一亮。因为就在这一天,气象主持人从幕后走到了台前,第一个亮相的是宋英杰。

因为《天气预报》主持人走到台前根本没有做过任何宣传,以至于后来的报道标题竟是《屏幕上“跳”出一个气象先生》。记者之所以称之为“跳”,是因为所有观众都非常意外,保密工作堪称完美。

更有意思的是,在主持人出镜后的半年左右的时间里,画面里是没有主持人姓名的。后来应广大观众的强烈要求,节目中才出现了一行通栏字幕:主持人 中央气象台 XXX。由此开始,人们一改“听”天气预报的习惯,更愿意仔细看了,收视率节节攀升,观众纷纷说“节目好看了,有人情味了”。

中国地图缩小并右移

在《天气预报》节目中,主持人惯常都是站在画面的左侧,但这样主持人的身体有时候就会挡住新疆西藏的部分地区。尤其当主持人伸出手来指华北尤其东北地区的时候,身体几乎挡住整个西北地区。为了不影响新疆和西藏的朋友观看自己家乡的地理信息,节目组设身处地考虑到当地群众的想法,把中国地图缩小并右移了一点,以保证版图上的领土完整。

绿色主题

《天气预报》节目最早使用的地图颜色是**调的,看起来就是一个从 头到脚都金灿灿的节目。或许是因为这种**调让人总联想到“沙尘暴”, 2000年之后节目进行改版,制作人员大刀阔斧地把地图颜色改成了清新淡雅 的绿色,一来让节目显得更加环境友好,二来也给观众一种生态环境保护的 心理提示。

2012年:钓鱼岛

2012年9月11日,央视在新闻联播后首次播出钓鱼岛天气预报。

依据9月10日中国宣布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自9月11日起,中央气象台把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天气预报纳入到国内城市预报中。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钓鱼岛附近海域也是中国的传统海疆,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气象局承担着管理全国陆地、江河湖泊及海上气象情报预报警报等责任,气象部门开展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气象服务在历史上由来已久。提供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天气预报是中国气象局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世界气象组织赋予作为区域专业气象中心之一的国家气象中心的一项重要责任。[5]

2014年:无广告模式

2014年6月28日,中国气象频道在重播天气预报节目时改为无广告模式,开头和结尾的广告全是以公益广告为主,每个城市的也从原先的各种推销广告改为该城市的风景。

这种情况下在CCTV-1香港版本也会出现(先前因植入广告等香港相关法规而未播出天气预报节目,改播大量公益广告和节目宣传片)。不过中国气象频道只会偶尔出现,大部分时段该频道仍与CCTV-1内地版本、CCTV-13版本一样,推销广告的情况仍然出现并一直持续至今。

2015年:16:9模式

2015年1月19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旗下数字电视环球购物频道联合华风集团开播全新栏目《天气预报》,开启2015年全面关注民生新起点。该档栏目分早中晚三档播出,分别为早间版、午间版和晚间版,播出时间依次为上午10:39、中午12:00以及晚上21:00。其中,早间版为8:55档即《朝闻天下》结束后,中午播《养生看今天》有关健康养生方面天气节目,晚间版为《新闻联播》后天气预报。

与CCTV-1播出版本不同的是,CCTV-1标清版本为切边播出,版本亦为左右黑色信箱模式。而环球购物频道为16:9播出形式,其播出的节目亦为纯16:9版本且无广告更改版。实际上华风气象一直以16:9制作。

中央气象台2o15年1月19日未来十天天气预报

北京之后,是 哈尔滨。央视天气预报具体顺序如下:

第一,预报特别天气现象,如寒潮,大风,暴雨等。

第二,二十四小时天气预报。

第三,四十八小时天气预报。

第四,城市天气预报。

顺序是:

北京-东北(哈尔滨、长春、沈阳、天津)

西北(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西宁、兰州、西安)

西南(拉萨、成都、重庆、贵阳、昆明)

华北(太原、石家庄、济南、郑州、合肥、南京、上海)

华中(武汉、长沙、南昌、杭州、福州、台北)

华南(南宁、海口、广州、香港、澳门)-北京

第五,其他城市天气预报。

顺序是:

1、深圳 2、厦门 3、宁波 4、青岛 5、大连

6、桂林 7、汕头 8、连云港 9、秦皇岛 10、延安

11、赣州 12、三亚 13、高雄 14、西沙 15、南沙

自9月11日起,中央气象台在国内城市预报中发布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天气预报,内容包括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降雨量等气象要素。

未来一周天气预报

 未来10天(11月19-28日),西南地区东部、西北地区东南部、黄淮、长江中下游及华南西部等地降雨量有10-30毫米,其中黄淮西部、江淮西部、江南西北部、四川盆地东部、贵州等地的部分地区有40-70毫米,上述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我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少。

未来10天,除新疆北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2℃外,我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或略偏高。

二、主要天气过程

19-21日,受冷空气影响,新疆北部、内蒙古、东北地区等地将自西向东先后出现4-6℃降温,局地降温可达8-10℃,上述部分地区并伴有4-6级风;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雪。期间,西南地区东部有小到中雨或阵雨天气。

22-25日,西北地区东南部、西南地区东部、华北南部、黄淮、长江中下游等地将出现一次明显降水天气过程。

27-28日,北方大部地区将有大风降温;西北地区东南部、四川盆地东部、贵州、黄淮西部及其以南大部地区还将有降水。

三、重点关注

1 西南地区东部多阴雨

预计未来10天,四川盆地东部、贵州等地多阴雨天气,大部地区以小雨或阵雨为主,局地有中到大雨。

2 雾霾天气

19-20日白天,华北中南部、黄淮及陕西关中等地将出现雾或霾天气,大部地区有轻到中度霾,局部有重度霾。

25-26日,华北、黄淮等地还将有雾或霾天气。

3 长江中下游等地将有明显降雨

22-25日,长江中下游及四川盆地东部、贵州等地有中到大雨。

天气预报小雨上面一个月亮是什么意思? 如图

不知你是那里的人,只好将中央气象台的预报发给你,供参考:2010-08-12 10:00:00 来源:中国天气网未来10天天气趋势预报一、天气趋势未来10天,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黄淮、西南地区东部降雨量一般有40-80毫米,其中东北地区西部、华北东北部和中南部、黄淮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90-120毫米,局部地区有150-180毫米;上述大部地区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3-6成,局部地区偏多1-2倍。另外,江淮、江南、四川盆地、华南大部分地区将出现5-8天日最高气温为35-38℃的高温少雨天气。二、主要天气过程12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中南部、黄淮、西南地区大部、华南地区将有10-25毫米降雨,其中甘肃东部、陕西中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40-70毫米,局部地区可达90-120毫米,并伴有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13-15日,华北中南部和东部、东北、黄淮、西南地区大部、华南地区大部有10-40毫米降雨,其中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部、河北南部、陕西南部、山东中北部、四川中西部等地的局部地区降雨量有60-130毫米。18-21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中部和南部、东北、黄淮、西南地区东部等地还将有一次较大范围的降雨天气过程,降雨量一般有20-60毫米,其中山西中部、河北南部、山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降雨量有80-150毫米。

三、重点关注天气1 东北地区以过程性降雨为主未来10天,东北地区将出现两次降雨天气过程,主要降雨时段在13-15日和20日前后;总降雨量一般有40-80毫米,其中东北地区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90-120毫米;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2℃。2 高温天气未来10天,江淮、江南、华南、四川盆地东部等地将出现5-8天日最高气温为35-37℃的高温天气,其中四川盆地、江南等地的局部地区日最高气温可达38-40℃。3 热带气旋未来10天,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将有1-2个热带气旋生成。4 甘肃舟曲县及白龙江流域上游阴雨天气仍较多未来10天,舟曲县及白龙江流域上游阴雨天气仍较多,总降雨量一般有30-70毫米,局部地区有80-130毫米;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3-5成,局部地区偏多1倍左右。主要降雨时段将出现在12-13日、17日和19-21日。四、 未来4-10天具体预报15日08时至16日08时,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中北部、江淮、华南地区南部、西南地区大部有小到中雨,其中西藏东南部等地的局部地区有大雨。

16日08时至17日08时,西北地区东南部、江淮东部、华南西南部以及西藏和云南等地有小到中雨。

17日08时至18日08时,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大部、黄淮北部、华南南部、西南地区大部有小到中雨,其中西北地区东部、山西中部、河北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雨或暴雨。

18日08时至19日08时,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大部、东北地区、黄淮北部、华南南部、西南地区大部有小到中雨,其中华北南部、东北地区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

19-21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黄淮、西南地区东部等地还将出现一次较大范围的降雨天气过程;江淮、江南、华南等地仍将为高温少雨天气。

天气预报小雨上面一个月亮是夜间小雨转多云的意思。

天气预报(测)或气象预报(测)是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未来某一地点地球大气层的状态进行预测。从史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对天气进行预测来相应地安排其工作与生活(比如农业生产、军事行动等等)。今天的天气预报主要是使用收集大量的数据(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气压等等),然后使用目前对大气过程的认识(气象学)来确定未来空气变化。由于大气过程的混乱以及今天科学并没有最终透彻地了解大气过程,因此天气预报总是有一定误差的。[1]?

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从“风云一号”等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

常用术语如下:

晴:天空云量不足3成。

阴:天空云量占9成或以上。

雾:近地面空中浮游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水平能见度下降到1公里以内,影响交通运输。

小雨:日降水量不足10毫米。

大雨:日降水量25.0—49.9毫米。

雷阵雨:忽下忽停并伴有电闪雷鸣的阵性降水。

冰雹:小雹核随着积雨云中激烈的垂直运动,反复上升凝结下降融化,成长为透明层相间的小冰块降落,对农作物有影响。

冻雨:雨滴冻结在低于0℃的物体表面的地面上,又称雨淞(由雾滴冻结的,称雾凇),常坠断电线,使路面结冰,影响通信、供电、交通等。

雨夹雪:近地面气温略高于0℃,湿雪或雨和雪同时下降。

小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不足2.5毫米。

中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2.6-4.9毫米。

大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达到或超过5.0毫米。

霜冻:温度低于0℃的地面和物体表面上有水汽凝结成白色结晶的是白霜,水汽含量少没结霜称黑霜对农作物都有冻害,称霜冻。

低压槽和高压脊:呈波动状的高空西风气流上,波谷对应着低压槽,槽前暖空气活跃,多雨雪天气,槽后冷空气控制,多大风降温天气;波峰与高压脊对应,天空晴朗。

冷锋和暖锋:冷锋即冷空气的前锋,在冷、暖气团交界处、冷空气向暖空气推进。冷锋上多风雨激烈的天气,锋后多大风降温天气;反之为暖锋,锋上多阴雨天气、锋后转多云和晴天,气温回升。

大风:用风矢表示,有风向杆和风羽组成。风向杆指风的来向,有8个方位。风羽由3,4个短划和三角表示大风的风力,垂直在风向杆末端的右侧(北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