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三个气候类型的分辨

2.印度人口特点

3.地球上主要气候类型 的特征和分布

4.印度垃圾山超65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垃圾分类的方法?

5.季风异常,印度3个月雨量达常年110%,19号海贝思将“梅开二度”

6.热带和亚热带是怎样的界定标准

印度高温已致36死图片_印度出现了惊人的65度高温

印度疫情大爆发,为何会让美国和英国恐慌?其实最该恐慌的远不是这两个

印度疫情到底怎么样了?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悬疑剧。表面上看,印度全国确诊人数只有600多人,死亡人数十几人,可是,印度却因此有有80多个城市封闭,印度农村也开始了打棍子封村的硬核防疫。印度,真是一个谜一样的国家。

你说印度疫情重吧,全国才600多个病例,一点都不像一个人口14亿的大国。

你说印度疫情轻吧,全国80个城市封闭,农村更是全线封堵,为了十几个人死亡,至于这样紧张吗?

之前很多营销号说印度防疫措施主要靠高温、免疫力等手段,我始终是坚决反对的。因为印度这个国家,在大型灾难中从未表现出强有力的防灾减灾能力。

远的不说,每年夏天印度都会有数百人死于炎热,去年冬天一阵寒潮,0度左右低温,就冻死了印度北部邦20多人。可想而知,在印度,10人一下的死亡,新闻都不带报道的,因为这些事太常见了。

另外要说的是,印度人对死亡并不是特别恐惧。印度恒河流域一直有一群怪异的人群圣人。没错,这些人是圣人,其实就是苦行僧。苦行僧教会了世人用瑜伽保持健康,可他们却长期生活在生与死的边缘。苦行僧们吃尸体、用骨灰做化妆品、连衣服也不穿,甚至还把尸骨当成床铺。有的苦行僧,故意饮用蛇毒,以证明自己的不凡。

别以为印度苦行僧是被人鄙视的群体,恰恰相反,印度的苦行僧,社会地位很高。每逢重大节日,苦行僧都会被当作贵客迎进来,奉为上宾。

印度有上百万的苦行僧,他们这些人随时都会死,随时都会补充上来。没有人在乎这些人的生死,所以,所以,吃尸体的人死了就算了,侥幸活下来的,就成了令人尊敬的圣人。

苦行僧尚且如此,人口规模巨大的低种姓群体、贫苦人口、无家可归者、贫民窟居民,你难以想象在这场疫情中会死掉多少人。

别的不说,咱就说无家可归者。

印度有很多的无家可归者。这些人每天在街上就是佛系乞讨,有的人给口饭吃,今天就不用饿着了,没人给饭吃,就饿上一天。白天晚上都是一个地方躺着睡觉。有太阳就晒太阳,没太阳两块一会。

有朋友就想问,疫情期间,印度全面封闭,居民都在家隔离。这些无家可归的人,该怎办?

印度不管,这些人只能自生自灭。

但凡是自生自灭的情况,都没有活下来的可能。

可以想象,疫情期间没人上街,服务业全部关闭,这些睡大街的穷人,如果有点存粮还能活几天,没有存粮,不久后就会变成一句一句的尸体。

不需要,饥饿就能要了他们的命。

如果来袭,给个痛快的,也许对他们你来说,反而还是好事呢!

我们这里做一个简单的估计,印度现在感染者到底有多少?

我们知道意大利感染人数超过30000时全境封闭,而印度人口是意大利的25倍,如今也基本封闭国家和城市,也就是说,印度目前的感染人数可能已经达到了75万人!

75万人什么概念?美国预计的峰值也不过就是65万人。

如果印度已经感染了75万人的话,中间死了多少人,按照意大利目前有医疗服务的情况下,尚且死了10%,印度人只有免疫力,估计也要死10%,那就是死了7.5万人!

如果印度真的已经爆发了如此严重的肺炎,最害怕的绝不是英美等国,因为,英国和美国对印度人并没有免签,印度人想要到这些国家避难,几乎不可能。

所以,印度疫情爆发的情况下,最害怕的是印度的邻国,以及对印度免签的那些国家。

如果印度开始大量输出病例,那将是整个亚洲甚至非洲的灾难。

想想都害怕!

十三个气候类型的分辨

天气总是变化无常的 像今年这样的情况历史上好像不是未曾发生过 自然没有界 没有界就代表着没有极端 如果人类要是能完全掌握自然 那就不会有天灾了 人类主宰不了除地球以外的事物。

2016年5月,加拿大麦克默里堡附近,发生了一场浩浩大火。专研未来气候灾害的报道表明,像这样的灾难性火灾不过是近年来许多灾难之一。

去年夏天史无前例的干旱、酷暑、野火和洪水等灾害在北半球肆虐不止,这与加速升温的北极圈脱不了干系。近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期刊上的一篇论文认为,随着全球变暖的持续恶化,未来极具破坏力且持续时间更长的极端天气将增多50%,甚至暴增三倍。

印度人口特点

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步骤:

1.判断南北半球

看最高气温所在月份……这个应该不用说了,若全年温差不说明是赤道附近的气候类型。

2.以温定带 (主要看最低气温)

0、15度作界限,

全年最低气温高于15度,为热带;

全年最低气温在0-15度之间,为亚热带;

全年最低气温低于0度,为温带;

全年 最高 气温在0度左右,为寒带。

3.以水定型(看降水的全年分布情况)

按降水类型划分,有四类

夏雨型:所有的季风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和热带草原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年雨型:热带雨林、温带海洋

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常用气候类型也就这十种,步骤2和步骤3取个交集,就能确定。

另外有两点需要注意:

1.热带季风和热带草原——温度带上,同属热带气候,降水又同属夏雨型,区分的方法是,热带季风的降水更加集中。有降水的柱状统计图作比较会很明显。再有,热带季风是分雨旱两季,而热带草原是干湿两季。

2.温带海洋气候——虽是温带的气候类型,全年的最低气温却高于0度,但从降水上要和热带雨林相区分应该还是不难的。

地球上主要气候类型 的特征和分布

印度是一个由100多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印度斯坦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6.3%。印度共和国(印地语: ,英语:The Republic of India,India),简称“印度”,位于南亚,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

东北部同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中国接壤,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

政体:

印度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总统是国家元首,但其职责是象征性的,实权由总理掌握。国家的总统及副总统任期5年,由一个特设的选举机构间接选举产生。总统职位因去世、辞职或罢免等原因而出缺,印度宪法第65条规定由副总统代行总统职务。

当新总统被选出及就职后,副总统恢复原有职务。总统如果因疾病或其它原因不能履行职务时,由副总统暂时代理总统职能直至总统返回办公。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印度

印度垃圾山超65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垃圾分类的方法?

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Climate type

[编辑本段]简介

世界各地冷, 热, 干, 湿, 情况千差万别,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气候类型. 一个地方的气候是多年天气的平均状况, 一般变化不大. 全球的气候大致可分为13种类型, 分别为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沙漠草原气候,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 寒带苔原气候, 寒带冰原气候以及高山高原气候.

[编辑本段]热带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又称“赤道多雨气候”。分布在赤道两侧南北纬5°~10°之间。终年高温多雨,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之间,年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季节分配均匀,无干旱期。主要出现在南美洲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亚洲的马来群岛大部和马来半岛南部。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几内亚湾,亚洲印度半岛西南沿海,马来半岛,中南半岛西海岸,菲律宾群岛和伊里安岛,大洋州从苏门答腊岛至新几内亚岛一带。

主要是纬度因素影响:

1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量在100—180千卡/厘米*年范围内。使得全年高温。 太阳辐射再强烈的地区将变为沙漠。

2.大气环流:处在赤道低压带,信风在赤道附近聚集,辐合上升,所含水汽容易成云致雨。

3.海陆影响。热带雨林气候所在地都靠海或在大河流域,使其雨量充沛,并使气温差较小。地势较低,适合雨林生长。

4 .植被影响树的蒸腾作用强,使环境更加潮湿。

热带草原气候

又称热带干湿季气候、萨瓦纳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本类型分布区处于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区。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约25°C。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期,赤道气团盛行,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显的较长干季。自然植被为热带稀数草原。

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是: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形成湿季;受信风控制时,形成干季。其分布规律是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对此学生会产生疑问:“赤道低气压带的移动范围是在南北纬10°以内,它是怎么控制热带草原气候的呢?”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把这种气候的成因归纳为:

? 一、季风型

盛夏季节,在低纬度地带(特别是在大陆上),往往在南北半风带插入一个赤道西风环流。它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另一方面是由于大陆的加热作用,更助长了赤道低压槽移动时在大陆上被加强。

北半球夏季时(7月),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南半球夏季时(1月),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西北季风。这一现象,在从非洲经印度洋至太平洋西部一带最为显著。

1、非洲10°N至20°N地区和北美洲南部

? 夏季,两地分别受到掠过暖流上空和受地形抬升作用的暖湿西南季风的控制;且由于西南季风与东北信风辐合上升,多对流雨,降水丰沛,形成湿季。冬季,受单一、干燥的东北信风控制,形成干季。

2、非洲10°S至20°S地区和澳大利亚北部

? 夏季,两地受到暖湿的西北季风控制,且由于西北季风与东南信风辐合上升,多对流雨,降水丰沛,形成湿季。冬季,受单一、干燥的东南信风控制,形成干季。

二、热带锋型

夏季,在广阔的热带太平洋东部,赤道西风不显著,且由于受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暖湿季风对南美洲的热带草原气候区的影响几乎没有。但来自陆上的西南季风和西北季风,分别与来自热带大西洋上、并掠过暖流上空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在此辐合上升,形成热带锋,多对流雨,气候湿热。

赤道以北的圭亚那高原、奥里诺科河流域和哥伦比亚北部,6月至10月潮湿多雨;赤道以南的巴西高原内部,10月至次年3月,降水丰富,形成湿季。冬季,两地分别受单一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控制,干燥少雨,形成干季。

三、副高型

1、南非高原南部(20°S至30°S)

1月的南半球是夏季,大陆内部形成范围广大的热低压,暖湿的、掠过暖流上空的东南信风吹向大陆,为南非高原带来较多的降水,形成湿季。

7月的南半球是冬季,且南非高原的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由于地势高,气温更低,大陆南部形成高压,并与东部的海上高压连在一起。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加之陆上高压的存在,来自海洋上的信风影响程度减小,形成干季。

2、澳大利亚南部(30°S至32°S)

由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1月),该地受南移的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形成干季;冬季(7月),受到北移的湿润西风控制,形成湿季。

四、垂直地带性类型

东非高原上的赤道附近地区

本地区海拔达3000米以上,由于地势高,改变了这里的气温和降水状况,气候暖和,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夏季,受来自印度洋上的、掠过暖流上空的暖湿东南信风的影响,降水比较多,形成湿季。冬季,受单一、干燥的信风控制,降水少,且地面蒸发旺盛,形成干季。

五、背风坡型

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部和马达加斯加岛西部

两地由于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坡,且受副高控制,降水量较少,但干湿季明显,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综上所述,夏季时,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赤道辐合带的影响,该带的位置一般也就是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因此,也可以说是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内陆地区以及大陆的西岸地区,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区最为广大。

1.降水量少而变率大:北非撒哈拉沙漠中的亚斯文曾有连续多年无雨的记录;而在南美智利北部沙漠的阿里卡,有连续十七年中仅下过三次可量出雨量的阵雨,而三次总量仅0.51厘米,降水量极少。同样位于智利北部沙漠的伊基圭曾连续四年无雨,但第五年的一次阵雨就降了15厘米,在另一年的一次阵雨记录竟达63.5厘米,可见变率之大。热带沙漠的降雨多为暴发性的阵雨,往往引起剧烈的水土流失。

2.气温高、温差大:由于云量少,日照强,又缺乏植被覆盖,空气湿度小,因此白天气温上升极快。在北非曾有高达58℃的记录,一般夏天的月均温大都在30℃~35℃之间,而且高温的时间很长,如阿拉伯半岛的亚丁,一年有五个月的月均温在30℃之上。沙漠的夜间较凉,因为整夜无云,地面辐射强,散热快,夜间最低温度一般在7℃~12℃之间,也有出现薄霜的日子。年温差一般在10℃~20℃左右,而日温差更大,在15℃~30℃之间。在北非的黎波里以南的一个气象测站,于18年12月25日曾有白天最热达37.2℃,而晚上降至最低温-0.6℃的记录,日温差达37.8℃,真是可用“朝穿皮袄午穿纱”来形容。

3.蒸发强、相对湿度小:热带沙漠气候因为经常无云、风大、日照强、气温高、相对湿度小,因此蒸发力非常旺盛。可能蒸发散量约为降水量的二十倍以上,甚至达百倍。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很小,在埃及撒哈拉沙漠常出现2%左右的相对湿度。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仅分部在亚洲南部,南半球没有热带季风气候。

特点: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雨季多雨。

成因:夏季风,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进入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成为西南季风。所以,热带季风气候受西南季风与东北信风交替控制。

冬季,主要由海陆热力差异的原因形成。

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的均温值>15℃。年降水量在1500~2000mm之间。季节分配为夏雨型。

[编辑本段]亚热带气候类型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温带的一种气候类型。因地中海沿岸地区最典型而得名。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地中海沿海最为典型的原因是地中海气候的成因是由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的,在地中海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中海水温相比陆地低从而形成高压,加大了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势力,冬季地中海的水温又相对较高,形成低压,吸引西风,又使西风的势力大大加强.分布于南、北纬30~40°间的大陆西岸。分布还具有广泛性,是唯一的除南极洲以外,世界各大洲都有的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夏季炎热干燥,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冬季气温5~10℃,夏季21~27℃。年降水量约350~900毫米,集中于冬季,夏半年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的20~40%,最大月降水量是最小月降水量的3倍以上。

成因:

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干旱少雨。冬季,副热带高压移向低纬,本气候区西风带气旋活动频繁,降水丰富,同时因西风从冬季较温暖的海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上吹来,气候温和湿润。

亚热带季风性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其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这类气候在东亚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它地区由于降水较多,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

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 北, 纬25°~35°的大陆西部和内陆地区, 其基本特点与热带沙漠气候相似, 也是全年干旱少雨, 夏季高温炎热, 但因纬度稍高, 冬季气温比热带沙漠气候低.

[编辑本段]温带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出现在北纬35°~55°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包括我国华北和东北、朝鲜的大部、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和东南风,暖热多雨,雨热同季。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约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夏季(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全年四季分明,天气多变,随着纬度的增高,冬、夏气温变幅相应增大,而降水逐渐减少。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陆地区和南美南部。由于远离海洋,湿润气候难以到达,因而干燥少雨,气候呈极端大陆性,气温年、月较差为各气候类型之最。而且,越趋向大陆中心,就越干旱,气温的年、日较差也越大,植被也由森林过渡到草原、荒漠。

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北纬40°至60--65°之间的内陆与大陆东岸。冬季在大陆性气候控制下,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南部为0℃以下,北部接近-40℃。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南部26--27℃,北部接近20℃。生长季南部约200天,北部仅50-70天。属于这一气候区的有:中国东北、西伯利亚大部分、阿拉斯加与加拿大大部分以及美国五大湖附近。

广义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及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狭义的概念将湿润的后者除外。冬季严寒,受高压控制,最低温达-73℃;夏季南部7月平均气温达26~27℃,最高达33℃,北部接近20℃。最大年较差达62.3℃。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从南向北(北美从西向东)增加,年降水量从200mm以下到400mm左右,北部达300~600mm。自然植被由南向北从温带荒漠、温带草原,过渡到亚寒带针叶林。

温带海洋性气候

位于大陆西岸,南、北纬40°~60°地区。终年处在西风带,深受海洋气团影响,沿岸又有暖流经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在22℃以下,气温年、日较差都小。全年都有降水,秋冬较多,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在山地迎风坡可达2,000~3,000毫米以上。这种气候在西欧最为典型,分布面积最大,在美洲大陆西岸相应的纬度地带以及大洋洲的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也有分布。

[编辑本段]寒带气候类型

寒带苔原气候

分布在北美大陆和亚欧大陆的北部边缘(南以最热月10℃等温线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相接)、格陵兰岛沿海的一部分及北冰洋中的若干岛屿;在南半球则分布在马尔维纳斯群岛、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等地。其特征是: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在0°~10℃之间,冬季酷寒而漫长;年降水量约200~300毫米,以雪为主;地面有永冻层,只有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

寒带冰原气候

分布在极地及其附近地区,包括格陵兰、北冰洋的若干岛屿和南极大陆的冰原高原。这里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发源地,整个冬季处于永夜状态,夏半年虽是永昼,但阳光斜射,所得热量微弱,因而气候全年严寒,各月温度都在0℃以下;南极大陆的年平均气温为-25℃,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 1967年挪威人曾测得-94.5℃的绝对最低气温,可堪称为世界“寒极”。地面多被巨厚冰雪覆盖,又多凛冽风暴,植物难以生长。

[编辑本段]高山高原气候

高山高原气候分布在各大洲的高山高原地区,主要有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山地(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等),帕米尔高原及其周围地区和欧洲阿尔卑斯山,南美安第斯山,东非乞力马扎罗山地区等。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垂直变化显著。自下而上有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和永久积雪带,反映出完整的气候带谱。

季风异常,印度3个月雨量达常年110%,19号海贝思将“梅开二度”

垃圾分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西方很多发达国家都非常注重垃圾分类处理。因为发达国家充分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如果这方面处理得不当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我国也在不断的重视环保问题。垃圾通常分为两大类,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我们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垃圾有一部分是完全可以回收的。有的厨余垃圾可以作为肥料。而有的垃圾对环境是有害的。通常垃圾处理普遍用填埋的方式。也有的垃圾通过焚烧可以用来发电。

我们在日常处理垃圾的时候,对于可回收的垃圾,可以选择收集存放然后卖给废品收购站。也有的垃圾我们可以用来再利用。比如制作一些家庭实用的小制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塑料或者玻璃等废弃物品可以投在可回收物垃圾箱。

对于不可回收的垃圾,比如电池就是属于这种类别。并且是有毒有害的垃圾,需要专门的进行分类处理。如果随意丢弃,对环境的污染很大。特别是对地下水的影响,会导致重金属超标。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厨余垃圾可以作为另外一个分类。可以作为饲料,也可以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处理。

其实对于垃圾分类,最主要的是我们要减少不必要的购物。对于生活必需品。我们必须买的东西可以买。而有些可有可无的东西,或者我们完全有替代品就不需要再重复购买。经常购物就会很自然的产生很多垃圾。

所以我们要从日常个人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入手,不要轻易的随便买一些看着很好,但是并不实用或者自己根本就用不到的东西,这样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垃圾的产生,解决垃圾分类的问题。

热带和亚热带是怎样的界定标准

作者:文/虞子期

全球的气候真变了?根据美国宇航局10月8日科学报告指出,印度异常的季风导致“洪灾泛滥”,出现了历史性的降雨。强大的降雨量已经成为印度25年来的最高季风雨量。所以说这个降雨量已经超过了往年的平均数据。带来的灾难也不少。根据印度气象科学数据指出,经历了2019年6月至2019年9月3个月的强降雨之后,预估在10月10日之后才会缩小。

本次的降雨量导致了印度22个州的洪水问题,至少250万人流离失所或受伤,造成数千人死亡。整个季风时期的降雨量一般占印度年总降雨量的70%左右,然而今年的降雨量完全是超负荷了,太多了。从卫星图像也可以看出来,印度部分地区的河水上涨,扩宽了很多米,所以这段时间的降雨确实让人感觉到了“惊讶”。许多地区的降雨都高于平均水平,不得不说面临居住人民的撤离。

其实今年印度的气候状态还比较奇怪,上半年的时候,由于厄尔尼诺的原因,印度不少地区都出现了热浪,干旱等问题,而同时也有一波地区受到厄尔尼诺的影响比较严重,也是洪水问题。而如今,虽然厄尔尼诺消失了,但是印度又遭受到了季风的影响,产生的降雨也出现了故障,难道印度的气候变化都没有这么强莫,没有厄尔尼诺和有厄尔尼诺都出现了异常的气候现象,不得不说“两头难”。

根据NASA公布的降雨量统计数据显示,在6月1日到9月30日,印度全国的平均降雨量总计为厘米,是常年降雨量的110%,是199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然而这个降雨的分布非常的不均匀,尽管印度很多地方都降雨很多,但有些地区实际上出现了降雨不足,所以是一个地方多,另外一个地方少的情况,看来印度也要进行调水工程才行了。而这降雨的出现,还与2019年的低压系统数量增加有关系。

其实就是海洋区域的变化,海洋的低压系统移动的时候就会带一波强降雨,印度洋与西北太平洋的地区是一样的,每个月都有大小不一样的热带扰动进行发展之中,最后无论是否会形成风暴,都可能会带来一个较强的影响,那就是大风和降雨,靠岸必然会带来损失,所以NASA科学报告指出的这个问题,在全球任何具有风暴影响的区域都存在,这是毫无疑问的,而话说回来,西北太平洋地区如今就有风暴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那就是19号“新风王”海贝思,这个台风正在二次加强之中,中央气象台初步预估海湖增强到65m/s。所以海贝思的增强也是它最大的波动,强度在17级以上,美国预报巅峰可能登顶在75m/s,具体后期再来观察,实力不可小觑。

最终将会大转弯登陆日本中部区域,对日本来说可能是一个烦事情,19号新风王要登陆,基本锁定了,对我国的影响主要可能是海区,陆地基本上没什么,所以不用担心,谢谢大家阅读!

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最简单的说,热带比亚热带更热,纬度更低,气候类型不同。

热带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有:

(1)赤道多雨气候(也称赤道雨林气候)。位于各洲的赤道两侧,向南、北延伸5°~10°左右,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亚洲东南部的一些群岛等。这些地区位于赤道低压带,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水汽凝结致雨的机会多,全年多雨,无干季,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最少雨月降水量也超过60毫米,且多雷阵雨;各月平均气温为25°~28℃,全年长夏,无季节变化,年较差一般小于3℃,而平均日较差可达6°~ 12℃。在这种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植物可以常年生长,树种繁多,植被茂密成层。

(2)热带干湿季气候(也称热带草原气候)。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多雨气候区的两侧,即南、北纬5°~15°左右(有的伸达25°)的中美、南美和非洲。其主要特点,首先是由于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的南北移动、交替影响,一年之中干、湿季分明。当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时,盛行赤道海洋气团,且有辐合上升气流,形成湿季,潮湿多雨,遍地生长着稠密的高草和灌木,并杂有稀疏的乔木,即稀树草原景观。当受信风影响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形成干季,土壤干裂,草丛枯黄,树木落叶。与赤道多雨气候相比,一年至少有1~2个月的干季。其次是全年气温都较高,具有低纬度高温的特色,最冷月平均温度在16°~18℃以上。最热月出现在干季之后、雨季之前,因此,本区气候一般年分干、热、雨三个季节。气温年较差稍大于赤道多雨气候区。

(3)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也称热带荒漠气候)。它分布于热带干湿季气候区以外,大致在南、北纬15°~30°之间,以非洲北部、西南亚和澳大利亚中西部分布最广。热带干旱气候区常年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和信风的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流下沉,所以炎热、干燥成了这种气候的主要特征;气温高,有世界“热极”之称。降水极少,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且变率很大,甚至多年无雨,加以日照强烈,蒸发旺盛,更加剧了气候的干燥性。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于热带干旱气候区的外缘,其主要特征:一是有一短暂的雨季,年降水量可增至500毫米;二是向高纬一侧的气温不如向低纬一侧的高。

(4)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以及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的大部分地区、菲律宾群岛;此外,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沿海地带也有分布。这里全年气温皆高,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8℃以上。年降水量大,集中在夏季,这是由于夏季在赤道海洋气团控制下,多对流雨,再加上热带气旋过境带来大量降水,因此造成比热带干湿季气候更多的夏雨;在一些迎风海岸,因地形作用,夏季降水甚至超过赤道多雨气候区。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2,000毫米以上。本区热带季风发达,有明显的干湿季,即在北半球冬吹东北风,形成干季;夏吹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富含水汽,降水集中,形成温季。

(5)热带海洋性气候。出现在南、北纬10°~25°信风带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上。如中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西印度群岛、南美洲巴西高原东侧沿海的狭长地带、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岸、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和澳大利亚昆士兰沿海地带。这些地区常年受来自热带海洋的信风影响,终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气候具有海洋性。气温年、日较差都小,但最冷月平均气温比赤道稍低,年较差比赤道多雨气候稍大,年降水量一般在2,000毫米以上,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温带是冷暖气流相互角逐的地区,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非周期变化都很显著。尤其是北半球温带地区的大陆面积宽广,地形复杂,气候类型更多。

(1)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大陆西岸,南、北纬40°~60°地区。终年处在西风带,深受海洋气团影响,沿岸又有暖流经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在22℃以下,气温年、日较差都小。全年都有降水,秋冬较多,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在山地迎风坡可达2,000~3,000毫米以上。这种气候在西欧最为典型,分布面积最大,在南、北美大陆西岸相应的纬度地带以及大洋洲的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也有分布。

(2)亚热带夏干气候(也称地中海式气候)。位于副热带纬度的大陆西岸,约在纬度30°~40°之间,包括地中海沿岸、美国加里福尼亚州沿海、南美智利中部沿海、南非的南端和澳大利亚的南端。它是处在热带半干旱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之间的过渡地带。这些地区受气压带季节位移影响显著,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因而除大陆西部沿海受寒流影响外,夏温十分炎热,下沉气流不利兴云致雨,所以气候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湿润。全年雨量适中,年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之间,主要集中在冬季。

(3)温带季风气候。出现在北纬35°~55°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包括我国华北和东北、朝鲜的大部、日本的北部以及苏联远东地区的一部分。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和东南风,暖热多雨,雨热同季。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约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夏季。全年四季分明,天气多变,随着纬度的增高,冬、夏气温变幅相应增大,而降水逐渐减少。

(4)亚热带季风气候。出现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这里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大于22℃,气温的季节变化显著,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毫米,夏季较多,但无明显干季。同温带季风气候相比,季节变化基本相似,只是冬温较高,年降水量增多。

(5)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北纬35°~55°之间的北美大陆东部(西经100°以东)和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这种气候在气温、降水的变化上同温带季风气候有些类似,但风向和风力的季节变化不像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明显。冬季由于气旋活动影响,降水稍多;夏季有对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像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显著。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也很大。

(6)亚热带湿润气候。分布在北美大陆东部北纬25°~35°的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湾沿岸地带,南美洲的阿根廷、乌拉圭和巴西南部,非洲的东南沿海和澳大利亚的东岸等地区。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来看,它们和东亚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相似的,但由于所处的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差异不像东亚那样突出,因此没有形成季风气候。这里的气候特点近似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不同之处在于冬夏温差较小,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7)温带和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这种气候在北半球占有广大面积,主要分布在北纬35°~50°的亚洲和北美大陆的中心部分。这里深居内陆或沿海有高山屏峙受不到海风影响,终年为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交互控制下,冬寒夏热,气温年、日较差都大,降水量少,呈现大陆性气候特征。由于所处纬度的不同,两种气候型在气温上也有差异,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气温显著高于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冬季月平均气温一般在0℃以上。此外,在南美大陆的阿根廷中南部因处于西风带的雨影地区,来自太平洋的气流越过安第斯山脉后下沉而绝热增温,加之沿海有寒流经过,空气稳定,所以全年干旱少雨,亦呈现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特征。上述地区由于干旱程度不同,自然植被有明显差异。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250毫米以下,植物很少,呈现荒漠景色;在干旱区,年降水量在250~500毫米之间,为半干旱地区。

(8)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也称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这种气候出现在北纬50°~65°之间,呈带状分布,横贯北美和亚欧大陆。具体来说,在北美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纽芬兰的大部分;在亚欧大陆西起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除外),经芬兰和苏联西部(南界在列宁格勒—高尔基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一线)至苏联东部(除南部以外)。北部以最热月10℃等温线为界。这一带的气候主要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并为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在冬季,北极气团侵入机会很多;在暖季,热带大陆气团有时也能伸入。该类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漫长而严寒,每年有 5~7个月平均气温0℃以下,并经常出现-50℃的严寒天气;夏季短暂而温暖,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高者可达18°~20℃,气温年较差特别大;年降水量一般为300~600毫米,以夏雨为主。因蒸发微弱,相对湿度很高。

(1)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所候)。分布在北美大陆和亚欧大陆的北部边缘(南以最热月10℃等温线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相接)、格陵兰岛沿海的一部分及北冰洋中的若干岛屿;在南半球则分布在马尔维纳斯群岛、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等地。其特征是: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在0°~10℃之间,冬季酷寒而漫长;年降水量约200~300毫米,以雪为主;地面有永冻层,只有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

(2)极地冰原气候。分布在极地及其附近地区,包括格陵兰、北冰洋的若干岛屿和南极大陆的冰原高原。这里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发源地,整个冬季处于永夜状态,夏半年虽是永昼,但阳光斜射,所得热量微弱,因而气候全年严寒,各月温度都在0℃以下;南极大陆的年平均气温为-25℃,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1967年挪威人曾测得-94.5℃的绝对最低气温,可堪称为世界“寒极”。地面多被巨厚冰雪覆盖,又多凛冽风暴,植物难以生长